杰西卡 發自 副駕寺
智能車參考 | 公眾號 AI4Auto
沒想到,日產的危機已經大得這么驚人。
日本廣播協會(NHK)稱,日產汽車正計劃裁減1.1萬人,加上之前的9000人,日產將在這一輪裁員風波里裁掉2萬人,占員工總數的15%。
但這還不夠。日產宣布還將關閉三家工廠,最關鍵的是,其重金砸入、追趕比亞迪等車企的最大希望——九州電池工廠,現在也被迫叫停。
原因也很現實,日產預期將迎來史上最高虧損
生死線已經比夢想更靠近日產,現在只有活下去,才有資格留在牌桌上。
全球裁員2萬人,日產迎92年最大虧損
日本廣播協會報道,日產已決定追加裁員1.1萬人,這是日本本土首次明確日產的裁員計劃。
加上去年11月計劃的9000人,裁員規模將擴大到2萬人,約占其現有13.3萬員工總數的15%
重組范圍波及全球,且不僅限于人力裁減。
按照日產計劃,今年6月將關閉其在泰國的一家工廠,另外還有兩家工廠準備關停,目前尚未公布地點。
更重磅的消息是,日產在日本九州的LFP電池工廠計劃也被取消。
這個項目原本為推動日產電池量產而打造,原計劃將獲得1533億日元(約75億元)的投資,以及557億日元(約27億元)的政府補貼
其目標是幫助日產將電池成本降低20%~30%,年生產能力高達5GWh,借此追趕比亞迪等新能源先行者,因此被外界視作是日產翻身的關鍵一步
但現在,財務狀況已迫在眉睫,它成了日產業績失血下的第一波“祭品”。
19天前,日產第四次修改了2024財年(截至2025年3月31日)展望。
盡管全年銷售凈額上調為12.6萬億日元,和上一年基本持平,但預計營業利潤為850億日元,將同比下降85%
利潤方面,更是從上一年4495億日元的凈利潤直接扭盈為虧,預計凈虧損7000億日元至7500億日元
這意味著,日產即將迎來成立92年來的最高虧損紀錄。這比日產第一次陷入破產危機,也就是1999年虧損的6843億日元還多。
接連幾次消極的財務信號,讓市場對于日產的財務穩定性,以及對其轉型能力的信任迅速下降。
今年年初,日產與本田的合并計劃取消后,國際信用評級機構穆迪,將日產信用評級從Baa3下調至Ba1,也就是降至“垃圾級”(Junk Bond),并維持負面展望。
并且自2021年以來,日產今年將首次取消分紅,對股東而言,這些無疑是接連的沉重打擊。
上一次帶日產走出信任危機的原CEO內田誠,在這種背景下,迫于壓力離職了。
新任CEO伊萬·埃斯皮諾薩(Ivan Espinosa),上個月臨危受命,能再一次帶領日產走出水深火熱嗎?
新CEO臨危受命,能扭轉局面嗎?
日產的潰敗,其實最直觀地體現在銷量和產能利用率上。
2024年,日產全球銷量335萬輛,同比下降3%。
其中,中國這一主力市場下滑最明顯,全年在華銷量為69.6萬輛,相比2021年呈“腰斬”,3年銷量跌去一半。
并且到今年,這種下滑趨勢仍未好轉,2025年第一季度,日產中國銷售12.1萬輛,相較于上一年同期又跌了29.5%。
在日本本土,日產2024年銷售47.5萬輛,同比也下降了1.1%。
雖然美國市場實現了增長,全年賣出92.4萬輛,同比增長2.8%,但從產能利用率來看,似乎也存在隱患。
據GlobalData的數據顯示,目前日產的在美國工廠的稼動率(實際產出/理論最大產能)為57.7%,而在中國和日本工廠的稼動率,分別為45.3%和56.7%。
作為參考,行業內普遍以80%作為盈虧平衡點的標準。
稼動率越低,說明產線的產能利用率越不充分,固定開支分攤到更少的產品,相應成本也越高,閑置資源相當于是在“燒錢”運營。
這也是日產開始關停工廠,選擇將資源集中的主要原因。
但這種方法終究是治標不治本,日產想真正脫困,必須先解決根源問題。
回看過去五年日產的發展,其實潰敗早已埋下伏筆。
前CEO內田誠承認過,如今的局面,和管理層做了不少錯誤決策有關。
這種錯誤決策,主要集中于兩方面:
首先,是錯判電動化節奏
日產在電動車領域曾經起了個大早,2010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產純電動車聆風
但電動化熱潮開始席卷,特斯拉Model 3已橫掃全球后,日產卻因舉棋不定,沒有及時加大對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研發投入。
其次,就是錯判了主力市場需求
針對北美市場,日產沒有及時推出混動車型,仍主推燃油車和純電車型,導致日產錯失了需求爆發的窗口期,被豐田、本田用混動車型蠶食掉市場份額。
對于中國市場,主要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奇駿“三缸化”決策,在當時并沒有受到市場認可,以至于年銷量從17.5萬輛暴跌至7.1萬輛。
后面2023年雖然換回四缸,但中國市場已今非昔比,比亞迪等車企的崛起,也把原本屬于日產汽車的份額逐漸吞噬。
這進一步導致,日產在新能源市場的產品結構較為單薄,達不到有效的市場效應。
現在,面對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日產正在為轉型奮力一搏。吸取了之前的經驗教訓,日產決定單點突破,從其主力市場的各自特點入手。
例如北美市場,日產將在今年下半年推出下一代聆風,搭載日產全新的三合一電動汽車動力系統。
其項目負責人弗朗索瓦·巴伊(Francois Bailly)透露,新款聆風的續航里程(WLTP工況),預計將達到373英里(約600公里),希望以此在電動細分市場搶回一席之地。
而中國市場,日產則計劃用其歷史上第一款“智能車”——N7重新打開市場。
N7的定位是“10萬級科技電動車”,搭載高通驍龍8295P芯片、L2+輔助駕駛、智能座艙等。
三電層面,天演架構支持400V和800V平臺,充電倍率最低3C,最高6C。N7從30%-80%快充只要14分鐘,對外放電6.6kW。
動力上,日產N7提供160kW和200kW兩款“14合1”電機,反應時間快到1/10000秒,高度集成的結構還能提升車內儲物空間。
配備58千瓦時和73千瓦時磷酸鐵鋰電池,續航里程有510公里、525公里、540公里、625公里及635公里可選。
從市場表現來看,日產拿出全部誠意打造出N7,確實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上市1小時就訂單破萬了。
并且七成用戶中,之前并非日產車主,有超六成用戶選擇了高配版本。
現在來看,全世界的新能源車市大洗牌,不少品牌退守、崩盤。
即便是像日產這樣,有近百年歷史的車企巨頭,也不能保證在其中獨善其身。日產如今面臨的考驗,并不亞于雷諾當年失守的時刻。
但好消息是,N7正在中國市場找到新的節奏,其電動化轉型的故事,還遠未結束。
只是,能留給日產重整旗鼓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