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綠江水綠如碧,一岸桃花艷百里。5月,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河口村萬畝桃花盛開,引來八方游客。
河口村是一個邊境村。自上世紀90年代引進艷紅桃種植產業以來,經過幾十年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農業與旅游業融合發展的致富之路。“春賞桃花、秋品鮮桃、一年四季吃江魚,已經成為河口村的特色。”河口村黨總支書記郎顯琨說。
丹東市是遼寧省唯一的邊境城市。今年4月,經國家民委批復同意,在遼寧設立興邊富民行動創新推進試點(安居融居方向)。在5月9日至12日舉辦的遼寧省興邊富民行動創新推進試點(安居融居方向)啟動會暨“邊疆特產銷全國·丹東站”活動中,參會代表走進丹東,通過實地考察、交流發言、特色展示等,系統梳理總結經驗,為深入推進新時代興邊富民行動匯聚強大合力。
宜業宜居入畫來
5月9日,走進寬甸縣長甸鎮四平村藍莓產業基地的溫室大棚,一顆顆飽滿的藍莓果長勢喜人。“第一茬果已經上市了,從坐果率和目前的市場行情看,今年又是一個豐產增收年!”基地負責人孫秀梅高興地說。
寬甸縣民宗局局長高照介紹,四平村藍莓產業基地始建于2020年,寬甸縣通過整合步達遠鎮、大西岔鎮、長甸鎮等鄉鎮的扶持資金,各鄉鎮在四平村建成暖棚75棟,實行統一管理。短短3年間,輻射帶動了30余戶種植戶發展藍莓產業,百余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
▲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四平村藍莓產業基地小區的溫室大棚內,電商主播忙著推介剛剛成熟的藍莓。叢蓉攝
邊境興則邊民富,邊民富則邊防固。“十四五”期間,丹東市累計投入興邊富民資金3.04億元,實施產業項目222個,形成了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特色優勢產業項目,打造了東港市草莓、振興區藍莓以及寬甸縣艷紅桃、大榛子等四項國家級、省級農業品牌,帶動2萬余名群眾增收致富。
位于丹東市元寶區江城大街的邊疆特產展銷中心,琳瑯滿目的特色產品擺滿貨架。中心負責人吳迪介紹,這里是全國首家邊疆特產展銷中心,銷售產品600余種,通過整合丹東及邊疆地區特色資源,創新運營模式,打造集文化體驗、產品展銷、線上推廣于一體的綜合性店鋪,為消費者提供“可感知、可參與、可帶走”的獨特購買體驗。中心還配備了專業直播間,定期開展主題直播,在多家平臺開展網店直銷,助推邊疆農產品“從田野走上餐桌”。
▲在邊疆特產展銷中心內的民族手工藝區域,丹東市非遺項目滿族刺繡傳承人張遠芳正帶著市民體驗刺繡。叢蓉攝
在展銷中心內的民族手工藝區域,各式各樣的滿族刺繡文創產品吸引眼球。丹東市非遺項目滿族刺繡傳承人張遠芳正帶著游客體驗刺繡。“把非遺技藝變成產業,有利于推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張遠芳說。
近年來,丹東市持續加大對民族醫藥、民族服飾、民族手工業等企業的扶持力度,發放民貿民品企業貸款貼息補助資金2104萬元,助力民貿民品企業高質量發展。
“興邊富民行動對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起到極大推動作用。”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民宗委副主任龍召學表示,要學習遼寧省的經驗做法,全力落實好興邊富民政策。
▲丹東市振安區東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活動室內,各族居民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叢蓉攝
走進丹東市振安區東泰社區黨群服務中心,活動室內裙裾飛揚、舞姿蹁躚,各族居民跳出美好生活;“紅石榴”服務站的社區工作人員忙碌著,幫助社區居民解決生活難題。東泰社區黨委書記修俊玲表示,社區積極營造“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促進各族群眾交往交流交融,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走深走實。
宜居安居是邊疆穩定發展的基礎,也是各族群眾幸福生活的保障。近年來,丹東市堅持“融”的導向,激發“合”的潛力,在社區建立10個民族工作服務站,提供就業創業、法律援助、矛盾調解等服務,建立20處“鑄牢”活動站、主題公園、宣傳長廊以及7個民族團結驛站,打造6個互嵌式社區,共建各族群眾安居融居邊城。
“五個認同”深入人心
驅車沿著丹東境內的G331國道蜿蜒向北,一路上隨處可見五星紅旗迎風招展,一個個紅石榴驛站十分醒目。丹東市民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丹東市近年來堅持黨建引領,打造“鴨綠江畔黨旗紅”特色黨建工作品牌,構建邊境民族地區堅強戰斗堡壘,引導各族干部群眾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增進“五個認同”。
“丹東市利用少數民族發展資金,在331國道沿線設置紅石榴驛站、民族團結打卡點,突出中國結等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形象,讓景區建設與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有效融合。”丹東市民宗局民族科科長王金東說。
丹東是一座因抗美援朝戰爭而聞名的“英雄城市”。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位于英華山上的抗美援朝紀念館,聆聽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的光輝事跡;來到鴨綠江畔,重溫斷橋見證的崢嶸歲月;走進毛岸英學校,感受學英雄精神、走英雄道路、創英雄偉業、做英雄傳人的校園實踐;在鳳凰山、大梨樹村等29處A級景區參觀“鑄牢”景觀點,感悟“鑄牢”融入日常、講在經常……
丹東市民宗局黨組書記許傳濤介紹,丹東市用好用活“抗美援朝出征地”紅色資源,創新打造“遼寧省‘五個共同’七彩長廊”,建設教育教學、文體融合、產業興邊、特色邊境、旅游景觀、和美村寨、文博院館等7條特色廊帶,引導各族群眾不斷增強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強化國防意識。
“丹東市以文化場館為主要平臺,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故事,增強各族群眾共守祖國疆土、共建美好家園的精神力量,十分值得我們學習。”海南省民委經濟科技發展處副處長歐倬說。
“線上+線下”提高邊疆美譽度
“咚,咚……”身著朝鮮族傳統服飾的師傅手持木槌,有節奏地捶打著糯米團,這一傳統打糕制作工藝吸引了不少游客駐足,有人舉起手機拍攝,還有游客接過木槌,親自體驗了一把打糕的樂趣……5月10日,第三屆“丹東味道”飲食文化促消費活動暨“邊疆特產銷全國·丹東站”活動在丹東摩天輪公園開幕。
▲第三屆“丹東味道”飲食文化促消費活動暨“邊疆特產銷全國·丹東站”活動現場。丹東市民宗局供圖
“丹東市積極搭建平臺和載體,提升邊疆特產的美譽度和知名度,讓更多人了解丹東、喜愛丹東、走進丹東。”丹東市民宗局局長宋東棟說。
為期3天的活動中,來自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海南、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等地的200余家企業參展。
非遺文創、特色服裝、山珍奇貨、海鮮佳品、米面糧油……邊疆各地出產的特色產品琳瑯滿目,前來觀看、購買、交流的游客絡繹不絕。參展商紛紛亮“家底兒”,現場“為家鄉代言”“為好物推介”。
“快來嘗嘗我們策勒縣的大棗,棗子果肉厚味道甜,還有切糕、杏干,都嘗一嘗嘛。”攤位前,來自新疆策勒縣的麥麥提敏·麥提吐爾蓀熱情地招呼著。
▲麥麥提敏·麥提吐爾蓀熱展示來自新疆策勒縣的特產。叢蓉攝
“受新疆民宗委的邀請,公司帶上了最優質的產品來到丹東。這次活動搭建了產銷對接平臺,讓更多‘疆’味走出新疆,助力鄉村振興。”策勒縣城鄉建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李歡龍說。
“新疆利用‘邊疆特產銷全國’平臺優勢,既提高了邊疆地區商品的美譽度、知名度,又提升了邊疆特色產品競爭力,助力邊疆地區更好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新疆民宗委副主任馬旭東說。
“近年來,遼寧省積極響應‘民營企業進邊疆’‘邊疆特產銷全國’等行動,推動邊疆地區交流互通、協同發展,促進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共同繁榮發展。此次活動吸引廣大企業踴躍參與,呈現出活力滿滿的消費場景。”遼寧省民宗委主任張智明說。
在線上產品展區,各大主播、各路達人齊聚一堂、各顯身手,邊疆特產透過小屏、通過鏡頭“走出”邊疆、“走進”千家萬戶。“線上推介+線下展示”相結合的形式,向全國人民展示了邊民富、邊關美、邊境穩、邊防固的美麗畫卷。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李翠 鄭涵月
制作 |章音頔
來源 |中國民族報
看完了,點個“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