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短視頻平臺刷到一個讓人哭笑不得的視頻:在一個相親角,一位穿旗袍的阿姨,手里舉著女兒的簡歷,上面寫著“重點小學在編教師,中級職稱,名下無房”,下面寫著擇偶標準是:“男方有要獨立別墅,年入50萬以上,父母有退休工資”。這時,旁邊一個穿短袖的大叔半開玩笑半認真地笑道:“您這是拿個編制,就想換套別墅啊?”阿姨聽后臉上瞬間黑線,但似乎并不屑于反駁。
曾幾何時,女老師是婚戀市場上比較熱門的,工作穩定,有素質,還有時間教育孩子,娶了個老師,就等于給下一代買了學區房+金牌家教。但真實情況是怎樣的呢?。但近幾年來,情況似乎發生了變化,很多鄉鎮甚至小縣城的女老師成了“剩女”。
看似光鮮的女教師,為何在婚戀中陷入“困在編制中的困境”?首先,教師工作和收入相對穩定,因此很多女老師都希望能找到一個比自己更高一個層次的對象,在很多女老師的擇偶標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體制內工作穩定,希望對方有相似成長背景”“不接受異地,拒絕單親家庭”“要求本科以上學歷,年收入20萬+”……
然而,在鄉鎮或者小縣城,一個扎心的真相是,符合條件的男性少之又少,很多在剛一進入體制內就被“搶走”。即便是這樣,女老師們也不肯輕易降低自己的標準,畢竟同事中有的對象是開公司的,有的對象是局機關科員,輪到自己總不能找一個送外賣的吧。在事業單位待久了,女教師們默認另一半必須達到“體制內+有房”的雙重標準編制給了女老師們安全感,卻也讓她們困在擇偶的標準“繭房”中無法自拔。
對于一些體制內未婚男性來說,女老師似乎并不是第一選擇,雖然她們有素質,有時間教育孩子,但是卻也可能有一些“職業病”,有些女老師會不自覺地將職業習慣帶入生活,比如習慣給約會對象講紀律,聚餐時忍不住糾正對方的坐姿,甚至吵架時都要用“賞識教育”的話術。
在一個相親現場,曾出現這樣的場面,男方和女方訴說了自己的一次創業經歷,沒料到女老師竟當場掏出小本本:“你這個職業規劃有三個邏輯漏洞,第一……”嚇得對方借口接電話落荒而逃。當親密關系變成課堂說教,任誰都想逃離這個永遠在批改作業的“人形教案”。
對于大齡女老師而言,最害怕的莫過于被親朋好友問“怎么還不結婚”,她們只能用“忙工作”來掩飾一番;而且朋友圈也不太敢發加班的吐槽了,怕被說“難怪嫁不出去”……
曾經給一個大齡女老師介紹了個對象,對方是從事新媒體工作的,運營了一些新媒體賬號,月收入也比較穩定,好的時候能到6位數,但這個女老師思量好一陣子之后,還是認為小伙子工作不太穩定,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當然,我也不能說大齡女老師就一定是“眼高手低”,畢竟她們努力抓住編制這根稻草,只不過是希望能過得穩定一些。社會,家庭和他們自身對職業身份的過度期待和刻板印象,讓她們在婚戀市場中背負了太多無形的壓力。
只是,現在的社會是多元化的,編制以外未必就沒有精彩的世界,我們還是要摘下職業濾鏡,多聽聽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真正的幸福,從來不在體制內的檔案袋里,而在敢于打破規則的勇氣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