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13)日,一則違規使用救護車的報道,引發關注。據上游新聞報道,5月12日晚,自駕游車主張先生發布視頻稱:在西藏墨脫公路發現一輛掛著海南瓊B牌照,車身有“經緯航空醫療急救站”字樣的救護車一路鳴笛,讓前方車輛讓路(當地公路狹窄,采取了雙進單出的限號政策),結果有游客發現該車并未執行急救任務,且車上人員都身穿便服,還停車拍照,疑為公車私用。游客報警后,當地警方對事件進行了調查,拆除了車上違法加裝的標志燈具(警報器),并進行了行政處罰。
另據極目新聞報道,該救護車為海南經緯航空醫療急救服務有限公司所有。海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工作人員告訴記者,12日他們接到相關情況通報,已要求三亞的責任單位進行調查,并嚴肅處理。
當地警方對這種行為不慣著、及時處置,令人欣慰。但仍需追問的是,涉事車上的人員,是否是公職人員,是否假借事由私下旅游,是否系公車私用?此外,這種行為持續多久、是否形成慣性?目前,海南省衛健委已責成相關單位進行調查,期待能給公眾一個交代和說法。
眾所周知,救護車應該依法依規享用特別通行權利。也就是說,其“特權”受到嚴格的限制。即便執行緊急任務,也得謹守規矩,例如只能斷續鳴笛。事實上,不少地方就查處過救護車轉運病人過程中亂鳴、長鳴警報器的違規行為。在非執行緊急任務時,更是不能為所欲為。可涉事救護車不僅“沒事找事”一路鳴笛、讓其他車輛讓行,還違規加裝警報器,這種假模假樣的行為,具有欺騙性和誤導性。
根據相關信息可知,事發路段環境逼仄,交通不易。有限的公路資源本該被公平使用、有序使用,否則就極易造成擁堵、引發事故。當地實施限號政策,就是為了維護公共資源、避免出現交通亂象。然而,涉事人員毫無收斂之意,反而一意孤行,由此表現的交通素養實在扎眼。說白了,借用特種車輛展現“特權”思想,“多吃多占”公共資源,與救護車的公共形象嚴重相悖。
令人擔心的是,如此濫用急救資源,一旦被公眾識破也易催生“狼來了”效應,導致人們對救護車失去敬畏之心,甚至對真正需要讓路的執行緊急任務的救護車也不加辨認、一拒了之。如此一來,這種公車私用的行為豈不將鑄成大錯?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救護車違規使用的事件并不鮮見。例如,2025年1月,四川省遂寧市射洪市一名村民發布視頻稱,有人駕駛醫院的救護車在鄉下田地里摘柑橘,當地衛健部門回應稱,該車隸屬民營醫院,將加強管理;2020年,河南某縣交通運輸局查獲一起利用救護車拉乘客每人收取1000元的案件;2019年12月,一輛滬N牌照的救護車閃著警示燈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接機,接的卻是幾名提著免稅品購物袋的時髦青年。
種種事例說明,在個別地方,救護車的使用管理,還存在薄弱環節。究其原因,相關工作人員濫用職權是其一;其二,對于救護車的監督監管還存有不到位的問題;其三,一些事件中,有關部門僅進行內部處理或者批評教育,難以震懾違規者。
救護車沒有為旅游開道的特權,也沒有為私人提供“福利”的自由。涉事人員對生命通道、公共資源、特種需求的濫用,消耗的是普通人的善意,更將影響急救的效率,從而埋下諸多隱患。對于這一亂象,不僅要從嚴處理,提高違規違法成本,更要跳出“一事一處”的框架,舉一反三、深挖問題根源,針對重重漏洞和隱患,進行系統性地、常態化地治理。
特約評論員 伍里川
上游評論投稿郵箱:sypl2020@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