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著野獸的足跡》(Sur la piste animale)
[法]巴蒂斯特·莫里佐 著 ,趙婕 譯,東方出版中心,2025年4月
從普羅旺斯軍營邊的荒原狼,到吉爾吉斯斯坦高山上的雪豹;從黃石國家公園的大灰熊,到巴黎鬧市廚房里的小小蚯蚓……它們在自然界留下的痕跡,猶如摩斯密碼,連通了萬物生存的奧秘。法國哲學家巴蒂斯特·莫里佐在這本暢銷佳作中,邀請讀者成為自然的偵探,追蹤那些非凡生靈的足跡。在這里,“追蹤”不再將動物視為被動的對象,而是一種哲學練習,它要求我們切換視角,從野性的角度想象動物的生活、思維和感知,最終找回埋藏在人類內心深處的動物智慧。
《形而上學》(Metaphysica)
[德]鮑姆加通 著,賈紅雨 譯,商務印書館,2025年3月
本書是18世紀德國哲學的代表著作之一,深刻地影響了包括康德哲學在內的哲學體系的構建。全書以條例、定律的形式結構而成,總共1000條,完整地涵蓋了從形上學、認識論、宇宙論、“心理學”到自然神學的各哲學領域。環環相扣,從最基礎、最根本的定律出發,層層上升,推至各領域,其嚴謹、條理、質實、有力的特質充分體現了德國哲學的特點。作者鮑姆加通曾為本書做過三次修訂,在第四版中,特別為每個條目中的拉丁文關鍵術語增加了德語注解。這些術語注解為我們了解德國古典哲學自身語言形成的過程提供了一份極其難得的資料。
《大哲學家——西方100位著名哲學家畫傳》
薛曉源 繪著,商務印書館,2025年2月
本書遴選了西方哲學史上100位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比如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康德、黑格爾、尼采、海德格爾、維特根斯坦等,用中國國畫水墨丹青的形式呈現了哲人的風采、風韻、風骨、風神,有選擇性地還原了哲學家的生活世界,用數百字篇幅生動描繪哲學家的生平事跡、主要思想、核心命題、影響力和后世的評價。
《貨幣的社會生命》(The Social Life of Money)
[英]奈杰爾·多德 著,陳玉佩 譯,上海人民出版社·思想劇場,2025年4月
《貨幣的社會生命》是全面研究貨幣問題的力作,考察了貨幣從起源到當代數字貨幣的整個發展歷程,理論視角廣闊,綜合了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哲學等諸多學科,并且具有深刻的現實關懷,回應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歐元區危機等諸多現實問題。從齊美爾《貨幣哲學》中“貨幣是向社會要求價值的權利”的定義出發,作者重點關注貨幣的價值與特定社會關系之間的關聯:理解貨幣,其實質就是理解不同的社會關系。本書主要從以下八個角度探討了貨幣與社會的問題:貨幣的起源、資本、債務與信用、貨幣與宗教意義上的負罪、貨幣與浪費、貨幣與特定領土范圍內的民族國家的關系、貨幣與文化、貨幣改革所體現的烏托邦思想。
《獸、機、神:我們為什么反復愛上非人類?》(Animals, Robots and Gods: Adventures in the Moral Imagination)
[美]韋布·基恩 著,馬燦林 譯,中信出版集團,2025年3月
從上古到現在,我們求神拜佛、狩獵、把寵物當家人、愛上二次元人物、給人工智能做圖靈測試——從動物、機器到神靈,我們身邊圍繞著非人,而我們一再把它們當“人”,與之相處、依賴、責備,甚至為它們做打算。所以,我們為什么會反復愛上非人類?或者更進一步地說,什么是人?什么是非人類?在這本書中,人類學家韋布·基恩犀利地指出,人與動物的關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不同的定義,人機關系這樣的現代問題也會被納入歷史和信仰的考量,僅存于想象中的神在今天越來越像不具有解釋性的人工智能模型。這些圍繞在人身邊的事物一直被人投射情感、灌注思想,甚至被要求做出判斷、承擔責任,直到它們擁有與人類相似的倫理地位。而人類也在這樣的反饋循環中不斷反思和定義“人”。韋布·基恩遍訪熱帶雨林中的知翁人、北阿肯德邦的村民、內華達農場的工人……在田野故事中發掘人的道德觀念與價值。他提出:道德不僅由思想、宗教或社會文化來定義,還更多地取決于人與周圍的互動。我們如何看待周圍的事物,周圍的事物就怎樣呈現人格的特質,受到人類倫理的約束。他的寫作充滿了魅力、智慧和洞察,詳細闡釋了人類與非人類間持續數千年的對話如何影響我們作為人類的道德觀。他讓我們在這個技術狂奔的時代,更清晰地看到人類身上的道德邊界,也帶領我們思考應該帶著怎樣的道德觀念去接觸人工智能以及未來,更重要的是,如何看待我們自己。
《我的哲學探索》
金觀濤 著,中信出版集團,2025年4月
這本書是一個以思想為志業的學者,畢生探索歷程和研究成果的集成之作。40年間物換星移,從青蔥年代到暮色將至,思想者的歲月波瀾壯闊。而數十年如一日地苦苦追求真理,不僅要有直面驕陽的魄力,還需耐得住長久的孤獨,接受可能的失敗。尤其是在如今理想主義不再流行,人文精神被科技熱潮消解殆盡的時代里,許多人可能不禁要問,這樣的哲學探索究竟有何意義呢?當現代世界深陷精神困境,大多數人或是選擇激流勇退宣布“哲學已死”,或是躲進被后現代粉飾的對立狂歡,或是藏在思辨游戲的安樂窩里假寐。孤獨的思想家仿佛只身行走于幽深密林。對探索的堅持,是因為唯有哲學思想能給我們答案——要走出因真實性喪失帶來的困境,我們需要梳理自現代化起源以來,哲學作為普遍觀念對人類社會造成的深層影響。今日種種,不過是思想的潛流在海平面激起的洶涌波濤。而一種現代的哲學,勢必要能夠整合起自20世紀以來科學發展的成果,講清楚人工智能浪潮及其背后的量子力學革命,以一種嶄新的思路去考察因科學進步而需要重新理解的古老哲學命題。究其根本,回答一個基本問題——在客觀世界不存在的情況下,人類如何理解自己的存在,現代人的價值和終極關懷去哪里尋求?只有用哲學再次證明人具有思想的自由,證明科學以人為中心,我們才能擺脫人會成為工具的焦慮,以及人將被機器取代的恐懼。
《場·境·思:張一兵哲學絮語》
張一兵 著,南京大學出版社·折射集,2025年1月
作為一本哲學絮語集,本書是作者張一兵教授哲學思想的“格言”形式的另類總結。格言是有力量的,因為它是思想中撮取的精華。本書中的“格言”和學術絮語,有隨手寫下的雜想,也有從已經出版的書中摘取的句子,還有一些是沒有發表的講稿和筆記中的言說片段。作為思之火花,它們非邏各斯地松散排列,隨意地閃耀,這種原初的混沌,很可能就是精神本身的應有在場方式。
《中國哲學史》
蔡仁厚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啟真館,2025年4月
本書貫穿數千年的思想,對中國哲學史上的重要哲學家、哲學典籍、哲學問題、學術事件進行了全面探究,將整個中國哲學史娓娓道來。蔡仁厚認為,中國文化是一個獨立的系統。中華民族有自己的文化問題和思想問題,有自己的文化生命所透顯的原則和方向。因此,只能說在中國哲學史上沒有出現西方式的近代哲學,而不能說中國哲學沒有近代階段。關于中國哲學的源流,他指出,孔子以前的階段是中國哲學的“源”,孔子以后則是“流”。無論是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還是南北朝隋唐的佛學以及宋明理學,皆在同一文化生命主流的統攝下呈現出了大開大合的發展態勢。
《禪與意識的藝術》(Zen and the Art of Consciousness)
[英]蘇珊·布萊克摩爾 著,徐怡 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25年3月
該書系“神經科學與社會叢書”之一種。有沒有一種理論可以解釋意識的本質?意識本身是一種幻覺嗎?現在的我清醒嗎?意識被認為是“科學的最后一大奧秘”,盡管存在爭議,但卻是心理學、哲學和神經科學一個快速擴展的交叉研究領域。在這本開創性的書中,著名心理學家蘇珊·布萊克摩爾(Susan Blackmore)將心智、自我和意識的科學理論融合在一起,以禪的十個關鍵問題為框架,旨在通過心智探索擴展對意識的理解和體驗。在書的結尾,作者并沒有為禪的十個關鍵問題提供最終的或簡化的答案,而是提出了一個鼓舞人心的、如何追問知性的探索性解決方案。
《一名神經疾病患者的回憶錄》(Denkwürdigkeiten eines Nervenkranken)
[德]丹尼爾·保羅·施瑞伯 著,蘇子瀅 譯,拜德雅|上海三聯書店,2025年4月
1884年,德國杰出的法官丹尼爾·保羅·施瑞伯首次遭受了精神崩潰,此后他多次發病,一系列的精神崩潰折磨著他的余生。在他發病的時候,他發現這個世界是一個巨大的、由一個掠奪性的上帝所主宰的神經結構,而這個上帝與他的醫生弗萊希格正聯手通過操縱他的神經來對他進行“靈魂謀殺”。施瑞伯清楚地認識到,他的個人危機與他所說的“上帝領域的危機”有關,這場危機終止了全人類的福祉,而補救危機的辦法只有一個:施瑞伯認為自己是被選中來救贖這個世界的,他要恢復這個世界失去的福祉。然而,要做到這一點,他只能先從一個男人變成一個女人……
《辯證的想象:法蘭克福學派與社會研究所的歷史1923—1950》(The Dialectical Imagination: A History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and the Institute of Social Research, 1923-1950)
[美]馬丁·杰伊 著,孫一洲 譯,上海文藝出版社·藝文志eons,2025年4月
“只有拒絕贊美現在,才有可能保留一個寫詩不再野蠻的未來。”人們常說的“法蘭克福學派”,由創建于二十世紀初的社會研究所的一些成員構成。他們試圖建立一個社會機構來實現他們的各種想法,同時拒絕因此損害其理論完整性,始終擔憂被招安、被融入一個更大的系統。他們不僅一度流亡海外,且從彼此合作開始,就一直是外部世界的流亡者。然而,他們并不因流亡而懊惱,而是接受了這種處境,甚至把它當作智識高產的條件加以培養。這樣的理念使他們既陷入了特殊的地位,又預見了諸多問題。同樣是這種理念、地位與這些問題,困擾與啟發了后來的無數思想家。本書是關于法蘭克福學派最負盛名的觀念史學經典,講述了從社會研究所創立至二十世紀中葉、第一代法蘭克福學派的經歷與思想流變,考察了霍克海默、阿多諾、馬爾庫塞等學派成員的作品與觀念,一如作者所說:“批判理論常常試圖在具體的特殊中把握整體,認為后者體現于前者之中。本書考察社會研究所成員對所有不同領域不同具體現象的把握,就是希望能收獲相得益彰、闡明整體的洞見。”
《辯證與實證之爭:馬克思主義的實證主義批判研究》
趙立 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
辯證與實證之爭是人類文明現代化轉型過程中孕育出的激烈思想交鋒,全面把握辯證與實證之爭的歷史和邏輯,有助于我們思考和回答信息技術時代人與科技、社會、思想的本真關系問題。本書在系統梳理馬克思主義與實證主義五次理論交鋒的時代背景與思想邏輯的基礎上,凝練概括了其典型表現與核心主張,并從當代視角出發評析理論得失,力爭實現對辯證與實證之爭有理論高度和歷史深度的系統解讀,進而從理論的、實踐的、辯證的視角,探索審視人與技術關系的哲學進路。
《多元社會中的正義》(The Tyranny of the Ideal: Justice in a Diverse Society)
[美]杰拉德·高斯 著,范震亞 譯,譯林出版社,2025年4月
本書力圖在多元文化的視角下對理想理論展開批判性探討。作者指出,理想理論以單一理想為目標,追求正義與道德同質化的社會,但現實中并不存在這樣的社會形態,因為人們對正義的理解與道德實踐始終存在多樣性。基于此,作者提出“多元開放社會”的概念,并為其道德基礎進行辯護。在這種社會中,不同理想之間的分歧非但不是障礙,反而成為推動道德進步的動力:它促使人們更深入地反思自身正義觀,同時通過不同道德視角的交流與互鑒,為共同道德框架的改進提供可能。
《超越猿類: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A BETTER APE:The Evolution of theMoral Mindand How It Made Us Human)
[加]維克多·庫馬爾 [加]里奇蒙·坎貝爾 著,殷融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大學問,2025年3月
是什么讓智人從猿類中脫穎而出?又是什么讓人類一步步成為今天的我們?本書是一部生動有趣的人類道德心理進化史。它探討了道德心理如何使智人崛起,超越其他物種,成為今天的人類;并且對道德在技術革命和社會進化中的重要作用進行了探索,對如何推進道德進步、防止道德倒退提出了深刻的見解。作者運用極具畫面感的開篇,以及“囚徒困境”“電車難題”等經典道德辯題,帶領讀者走入這段蕩氣回腸的人類進化史;同時,作者又將關注的目光落到性別平等、階級平等、氣候不公等現實議題上。
《何謂好生活?——倫理學的回答》(What is the Good Life:Eight Theories of Ethics)
[美]戈登·格雷厄姆 著,徐江波 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守望者,2025年3月
何謂好生活(good life)?享樂主義認為,好生活就是得其所欲之物的生活;功利主義認為,好生活就是成功地謀取自己利益的生活;康德主義認為,好生活就是按照道德律令行事的生活;存在主義認為,好生活是一種本真的生活……哪一種倫理學理論對好生活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解釋呢?本書作者圍繞“好生活”概念,逐一考察了八種主要的倫理學理論及其關于好生活的主張,試圖借此來幫助讀者解決這些問題:什么樣的生活才是我們最應當追求的好生活?我們應該關注和捍衛什么樣的價值觀?鑒于人性和人類境況的現實,我們應該如何努力生活?本書討論的雖是專業的倫理學理論,但絲毫不晦澀。作者有意識地采用了一種適合初學者的寫作風格,將倫理學家的思考與人類生活的日常緊密聯系起來,通過一個個通俗例證,深入淺出地詮釋每一種理論和觀點。
《論批判理論:霍克海默文集(一)》(Zur Kritischen Theorie:Max Horkheimers Ausgew?hlte Schriften,l)
[德]馬克斯·霍克海默 著,金翱 譯,西北大學出版社,2025年4月
法蘭克福學派的社會批判理論發動了對西方資本主義文化和社會體制的深刻批判,成為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理論模式。批判理論尋求將人們從資本主義的束縛和壓迫中解放出來,并積極致力于創造一個符合人類理性和需求的世界。霍克海默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創始人。本書精選了霍克海默思考什么是批判理論的論文、演講、筆記和對話,展現了批判理論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中誕生和走向成熟的過程。在霍克海默逝世50周年之際,我們的選譯不僅包括了霍克海默在30年代的經典名篇《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也囊括了二戰以后他對批判理論理念的進一步發展,還涉及一些私人筆記和對話,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霍克海默思想的連續性和主題的變化。霍克海默的沉思邀請我們一起思考“什么是批判理論”這樣一個開放性的問題。
《與哀傷共處:經歷父母離世的年輕子女》
李昀鋆 著,廣東人民出版社·萬有引力,2025年3月
《與哀傷共處》聚焦于一個被主流聲音長期忽視的龐大群體——經歷父母早逝的年輕子女。作者通過歷時13個月的田野調查,深入訪談了44位在青少年期至成年初期經歷父母離世的年輕失親者,收集了豐富、隱秘、深刻的哀傷敘事。本書超越了哀傷理論的傳統視角,沒有將喪親經驗視為純粹個人的、內在的心理反應,而是將甚少被過往研究關注的社會情境整合融入分析框架,通過對“哀傷經驗、追尋意義、身份改變”這三個關鍵主題的詮釋,重構了年輕失親者的真實敘述,全面還原了年輕子女在父母離世后,在哀傷與愛之間來回轉換,不斷體驗“拆毀”與“建造”,與哀傷共處的過程。
《夏娃:關于生育自由的未來》(Eve:The Disobedient Future of Birth)
[加]克萊爾?霍恩 著,周悟拿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25年3月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造子宮”這一原本只存在于科幻小說的產物的面世已是指日可待。但技術逐步成熟的同時,社會層面尚有大量需解決的法律和倫理問題。新技術將要進入的社會并非一張白紙,而是具有種種不平等和偏見。不尊重生育者自主權的群體可能會利用這些技術強化控制或加深階級、種族分歧,這也促使我們思考這一技術突破對社會意味著什么。本書回顧了從十九世紀成為游樂場時尚的初代育兒孵化器到當今的尖端科學突破的漫長歷程,深入探討了這個時代最具挑戰性的一些問題。比如,人造子宮對于女性保護來說到底是解放的福音還是新的壓迫?我們如何保護生殖和墮胎權利?曾在“優生學”名義下出現的歷史悲劇會再現嗎?人造子宮技術下誕生的孩子該以什么樣的身份標簽去面對父母?這些倫理上的模糊地帶和未知領域,都亟待填充和賦予新的倫理程序。
《遠離蘇格拉底》
陳建洪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
本書主要研究柏拉圖對話中的蘇格拉底形象,是從政治哲學的角度理解蘇格拉底的嘗試。蘇格拉底的詰問法展現著獨特的解構邏輯:從生活化語境切入,通過對常識命題的辯證推演,最終抵達對傳統習俗的顛覆性重構。這種思想實踐深刻揭示出復雜的張力結構——哲學求真意志與城邦政治秩序的抵牾、愛欲的超越性追求與習俗規范的沖突、智識精英的超然品格與其公民身份的社會性束縛。雅典民主制對哲人的審判,本質上暴露了哲學超越性本質與哲學家肉身存續之間的永恒悖論:當愛欲驅動的批判理性徹底懸置現實秩序的價值根基時,哲學便蛻變為否定現存世界的“神圣瘋狂”,這種智性僭越最終招致政治共同體的暴力反噬。所謂“遠離蘇格拉底”,不是遠離哲學,而是重構哲學與政治的共生關系:哲學必須培育政治審慎,通過自我設限避免真理的危險;政治需要涵容哲學反思,借此消解權力運作的盲目性。唯有在批判與建制、超越與妥協的動態平衡中,方能實現智性追求與公共福祉的雙重成全。這種辯證關系的當代重構,或許正是古典政治哲學留給現代性困境的重要啟示。
《早期唯心主義著作》(Frühe idealistische Schrifien)
[德]謝林 著,倪逸偲 周馳博 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5月
本卷收錄的四份文本《論一種全部哲學形式的可能性》《論自我作為哲學的本原》《關于獨斷論與批判論的哲學書信》《論知識學的唯心論闡釋》均為年方弱冠的謝林于1794至1797年間所作,這四份文本構成了青年時代謝林哲學構想的基礎,也是德國唯心論的經典文本。在這四份文本中,謝林以敏銳的洞見系統總結了從笛卡爾、萊布尼茨、斯賓諾莎,經康德、萊茵霍爾德,直至費希特的整個近代主體性哲學傳統,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獨特的先驗哲學構想。謝林的作品堪稱石破天驚,如同晨星劃開了整個德語思想界的夜空,在當時的德語思想界引發了劇烈的理論震蕩,并為1800年代先驗哲學的“大分流”埋下了伏筆。謝林在這一時期的先驗哲學構想直接觸及“晦暗”狀態下的前意識結構這一基本問題。不同于康德–萊茵霍爾德–早期費希特的“批判哲學”傳統中單憑觀念性反思來考察意識的基礎確定性問題的做法,謝林原創性地提出以發生學方法考察作為觀念性反思基礎的“實在性”本身的生成進程,從而真正意義上突破了單一的主體性視角,率先進入到了“先驗存在論”的全新哲學領域,開辟了現代哲學的新紀元。
《仁學與現象:中西哲學八講》
姜宗強 汪光文 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5年5月
《仁學與現象:中西哲學八講》為西北師范大學“中和論道”哲學講座精華集萃,八講縱覽,貫通哲思。翻開本書,同孔子對話仁道,與愛因斯坦爭論上帝,開啟一場跨越學科的智慧漫游。
《致命的策略》(Fruhe idealistische Schrifien)
[法]讓·波德里亞 著,劉翔 戴阿寶 譯,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4月
讓·波德里亞是一位危險而引人入勝的思想冒險家,更是一位出奇制勝、劍走偏鋒的理論刺客。這本《致命的策略》成書于1983年,是晚期波德里亞的核心著作,也是該時期他唯一的一次理論化嘗試。“致命的策略”是波德里亞站在客體立場上提出的批判理論。我們可以結合波德里亞思想的整體語境和學術脈絡來加以理解。在主體主義哲學的語境下,主體的意識就是世界的邊界,這一認知往往令人類妄自尊大,推崇主體而貶抑客體,從而導致以現代性危機為代表的種種負面效應。為擺脫唯我論的迷思和人類中心主義的困境,笛卡爾以降的哲學家曾采取多種立場進行分析和批判,但波德里亞認為它們都無從根治主體主義的痼疾,同時他也發現,在所有立場當中,唯有客體的立場尚未被采用過。因而在本書中,波德里亞義無反顧地采取了客體的立場,遵循了客體的邏輯。這部作品也許可以被視作波德里亞對現代性最為直接而深刻的駁斥,他站在客體的立場,主張以表象的狂歡取代對本質的追尋,以物的擴張沖刷主體的地基。
《自然的超自然主義:浪漫主義文學中的傳統與革命》(Natural Supernaturalism)
[美]M.H.艾布拉姆斯 著,王鳳 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文學紀念碑,2025年4月
本書是艾布拉姆斯研究浪漫主義時代文學(1789-1835)的經典著作。書中呈現了那個時代的重要詩人如華茲華斯、柯爾律治、濟慈、雪萊等,重新審視其共同的重要主題、表現模式、情感與想象的方式,而且在英德兩國,英語德語詩人在哲學與詩歌上表達智性思想,即這些思想與那個時代劇烈的政治社會變化的聯系。這不僅僅是一部學術作品,作者在這本書中揭示了這一時期的傳統與變革,分析了這兩種思想力量,展示了浪漫主義時期的核心思想與意象。
《社會學科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Sociology)
[美]R.E.帕克 [美]E.W.伯吉斯 著,葉涯劍 張漢嬌 譯,上海三聯書店,2025年5月
本書1921年由芝加哥大學出版社出版。全書由14章內容構成,不僅闡述了“社會學”的科學性質和地位,還針對當時美國社會學研究,尤其是芝加哥社會學研究領域和問題做了概念和理論上的提煉和總結,如社會隔離與接觸、集體行為、社會控制、社會過程等。這本書被當時的美國社會學界稱為“灰色圣經”,從20世紀20年代到40年代,不僅是黃金時代芝加哥學派的教科書,而且也是美國主要大學社會學系標準版本的教科書。同時,該書也為黃金時期芝加哥學派的社會學研究提供了一套基礎性概念與分析框架。可以說,這部教科書性質的作品在美國社會學發展史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具有不容忽視的地位。其中的一些重要闡述,對于現在的社會學研究依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論人類的教育——萊辛政治哲學文選(修訂版)》(Die Erzienhung des Menschengeschlechts)
[德]萊辛 著,劉小楓 選編 朱雁冰 譯,華夏出版社,2025年4月
《論人類的教育》(修訂版)收錄六篇萊辛作品,圍繞“宗教與哲學的關系”這一政治哲學的核心命題展開,堪稱萊辛政治哲學著作的代表。為了有助于深入閱讀,本書亦編有六篇附錄,涉及作品背景情況、成文經過、結構主題分析等,富于參考價值。
《故舊往事 欲說還休:從未名湖到麗娃河》
趙修義 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25年4月
這部充滿溫情與智慧、兼具個人回憶與學術思考的小書,作者趙修義教授以平實真摯的語言,講述了自己從北京大學求學到華東師范大學任教,與哲學相伴一生的心路歷程。趙修義教授不僅親歷了中國現代西方哲學研究的起伏,還參與了華東師大哲學系的創立、外國哲學學科的發展。馬寅初、汪子嵩、周輔成、于光遠、洪謙、鄭昕、王家范、馮契......他以哲學思維的深邃、細膩的文字,將一代學人的學術追求與人格魅力躍然紙上,并從中看到中國哲學學科發展的歷史脈絡與時代縮影。
來源:哲學新書聯合書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