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網友在社交平臺爆料,稱自己在申請安徽某高校博士時,收到了來自該校教授的辱罵短信。記者聯系到涉事教授,他表示自己沒有發送過辱罵短信,并已向警方報案。
對此,河南澤槿律師事務所主任付建告訴記者,若是該教授發送過辱罵短信,可能會影響其職稱評定和職業發展。若證實為學生偽造短信,其行為屬于捏造事實誹謗他人,侵犯了涉事老師的名譽權,將承擔民事責任。
據網友在社交平臺的發文,其在今年2月向安徽工業大學某教授發郵件申請報他的博士研究生,此后多次向教授發短信表達了自己的意愿,結果收到辱罵短信。
在評論區,被問及事情前因后果時,該網友回復:“就是前幾天給他打幾個電話他不接,最后發短信罵人?!倍绦艃热轂?strong>“你算什么東西,就你還能讀博士,我已經找到兩個學生了”。
當前,該網友已清空賬號,由于其隱私設置,無法發送消息聯系到本人。
該網友曬出的短信截圖。圖/現代快報
10日下午,該教授回應表示,自己沒有發過“罵學生”的短信。稱自己作為一名老師,不可能去罵學生,而且自己與該名學生不認識,也沒見過,沒有動機去罵?!?/p>
他給我發的那個短信,能看出來有兩張卡片。他是自己給自己發的,然后備注上我的名字。我現在已經在派出所報案了。”此外,該教授也會向這名學生所在學校發郵件,請學校調查。
網友觀點:可能和導學“互鴿”有關
是的,最近隨著各大高校研究生復試結束,每年一度的導學雙方互放鴿子大賽又開始了...
有的老師是被“海王”學生鴿:
有的學生是被“海王”導師鴿:
不管是誰鴿了誰,對導學雙方來說,都是一種傷害。有的導師被害的連續幾年無法招生,有的學生則是無書可讀。
像這次的“短信事件”,也有很多人覺得像是被拒絕之后自導自演的報復行為。不過目前并無官方調查證實此事。
說到底,建立補錄、信息反饋機制刻不容緩。
“海王院?!?、“師生互鴿”現象傷害的是雙方。 對于學校來講,要建立合理的“初篩”環節。 而對師生雙方來講,大家做人都應該更坦誠一些,不論是導師還是學生,在有若干選擇的時候,應該說清楚,而不是隱瞞欺騙,只說好話和許諾。
而且如果改變,也應該盡量早告知,盡量讓別人有應變的時間。這樣既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負責。
(來源:小紅書、知乎、新聞晨報等 版權屬原作者 謹致謝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