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說明:故事純屬虛構,請理性閱讀。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在我的記憶里,1983年的端午節特別漫長。那年,我十四歲,第一次跟著爺爺包粽子。說是包粽子,其實是在替他完成一個四十多年的承諾。
爺爺曾是鎮上最有名的面點師,他包的粽子香糯可口,形狀漂亮。但最特別的是他那份執著——從1943年起,每年端午,他都要給貧困戶免費送粽子。
"這是我欠下的。"每次我問起這事,爺爺總是這樣說。
那年端午前三天,爺爺突然病倒了。醫生說是肝病犯了,得住院。躺在病床上,爺爺握著我的手,聲音很輕:"小強,今年的粽子,就靠你了。"
我慌了:"爺爺,我不會包啊。"
"來得及,我教你。"爺爺艱難地坐起來,"把我床頭的本子拿來。"
那是一個發黃的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各種面點的做法。翻到最后幾頁,是一張長長的名單,記著每年要送粽子的人家。
"這些都是需要幫助的人家,"爺爺說,"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是困難戶。別看現在日子好過了,但他們還是不容易。"
就這樣,爺爺躺在病床上,一遍遍教我包粽子的技巧。哪種糯米最好,豬肉要選哪個部位,粽葉該如何處理,繩子要打什么結...
"記住,"爺爺特別強調,"包粽子最重要的不是手藝,而是心意。"
端午前一天,我天沒亮就起來淘米。奶奶幫我準備餡料,媽媽打下手。看著滿桌的材料,我的手直發抖。
第一個粽子包得歪歪扭扭,第二個松松垮垮。直到包了二十多個,才漸漸找到感覺。到中午時,我已經滿頭大汗,但看著那一鍋整齊的粽子,心里有說不出的自豪。
下午,我按著爺爺的名單,挨家送粽子。第一站是村東頭的張奶奶家。她年輕時為救落水兒童落下殘疾,老伴去世后就一個人住。
"小強啊,"張奶奶顫巍巍地接過粽子,"你爺爺今年怎么沒來?"
"爺爺病了,住院了。"我說。
張奶奶摸著粽子,眼圈紅了:"你爺爺真是個好人。那年我老伴走了,家里揭不開鍋,是你爺爺每個節日都記得我。"
第二站是李叔家。他是村里的理發師,去年出了車禍,落下了殘疾。看到我送來的粽子,他紅著眼睛說:"你爺爺知道我干不了重活,特意把我加在名單上。"
就這樣,我一家一家地送。每到一處,都能聽到關于爺爺的故事。原來,這不僅僅是一籃子粽子,更是一份四十年的堅持與牽掛。
天黑時,我終于送完最后一家。回到醫院,爺爺正靠在床頭等我。
"爺爺,我都送完了。"我把名單遞給他。
爺爺摸著我的頭:"累不累?"
"不累,"我說,"就是不知道包得好不好吃。"
"傻孩子,"爺爺笑了,"粽子好不好吃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記住了這份責任。"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爺爺這些年為什么要堅持。這不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一份責任,一份對鄉親們的承諾。
第二年端午,爺爺的病好了,但他卻把包粽子的任務交給了我:"你來包,我來教。"
就這樣,我接過了爺爺的"接力棒"。現在,我也成了鎮上有名的面點師。每年端午,我都會按著那個老名單,給需要幫助的人送粽子。名單上的人有老去的,也有新添的,但那份承諾始終未變。
前些日子,有人問我為什么要堅持這個傳統。我掏出那本已經泛黃的筆記本,翻開最后那頁名單,輕聲說:"這不是傳統,這是責任。"
爺爺常說:"人這輩子,能幫就幫一把,能記就記一世。"如今,每當我包粽子時,似乎都能看見爺爺在身邊,看見他布滿老繭的手,聽見他溫和的叮囑。
那個端午節,一籃子粽子,不僅承載著鄉鄰的期盼,更傳承著一份責任與大愛。這大概就是爺爺要教給我的最重要的一課。
現在,輪到我教我的兒子包粽子了。每當他問起為什么要給這么多人送粽子時,我就會講起1983年那個特別的端午節,講起爺爺和那個發黃的筆記本,講起那份永遠不變的承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