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一千個食客胃里
就溫存著一千種與美食碰撞出的故事
福建,這個擁有不下百味料理的有福之地
一場“美食擂臺賽”即將拉開序幕
各地的招牌美食已經蠢蠢欲動
紛紛開口為自己代言
一號選手“鼎邊糊”,出場自帶俠客的瀟灑氣場,它聲稱自己是“碗中有江湖”,絕非鼠輩。
江湖之大,味納山海,容得下千般好料。
圖源:遇見福州
鍋邊為何如此有底氣?還得歸功于福建人民對它的偏愛。
長期霸占著福州早餐榜前三名的寶座不說,還能讓人從早餐吃到晚餐,料多料少就這一大碗,總能讓你吃到滿足。
福州鍋邊擅用蜆子汁為湯,在鍋里燒開取其鮮味,再把磨好的米漿沿著鍋邊一圈澆過去,米漿在鍋邊燙成干皮后用鍋鏟刮到湯里,加芹菜、蔥、蝦米、熟魚干、白菜等作佐料,燒開后起鍋就是一盆滾燙鮮美的“鼎邊糊”。
海蠣餅、蝦酥、芋粿、油條、油餅、生煎包等都是鼎邊糊的“cp”,一份鮮甜入胃,喚醒一天的精神頭。
以上4圖源:遇見長樂
這樣霸道又有實力的鍋邊,確實很難拒絕......
二號選手燒肉粽可謂是相當給力,以“肉粽”為名可其內里卻不止“有肉”這么簡單。
圖源:同安發布
燒肉粽是一道閩南特有的漢族傳統美食,在泉州、廈門等福建地區均有制作。閩南燒肉粽多有名呢?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鄧麗君的一首閩南語歌曲《燒肉粽》就把燒肉粽的名字唱響。
被眾多吃貨評為“中國四大粽”之一的燒肉粽毫無科技與矯飾,有的只是扎實的食材與手作,其選料講究、配料多樣,制作工藝不算十分繁雜卻可稱精細。以糯米作為主料,輔料芋頭、酸筍、香菇、海蠣干等,做法上先將酸筍芋頭分別切丁,肉切大塊,下鍋加點老抽炒上色,后放入全部材料翻炒,加入調味料炒至上色均勻,粽葉處理干凈包粽子,高壓鍋加水沒過粽子壓四十分鐘方可成就這一美味。
在閩南地區,粽子一年四季皆食。一份燒肉粽,放點廈門甜辣醬就是廈門端午的味道。廈門粽子包容南北,有包山包海的燒肉粽,有蘸蜂蜜的堿粽,前者熱乎乎吃最佳,后者放涼后食用最為清爽。
以上4圖源:泉州文旅
每一個燒肉粽都是歲月的沉淀,都是手藝人不懈堅守的產物,如此美味的燒肉粽,值得我們為它喊一句“奧力給”!
迎面向你走來的是三號選手海蠣煎,它看起來十分低調,雖樣貌平平卻也稱得上是一位大佬,背后更是富有傳奇色彩。
民間傳聞,當年鄭成功欲收復被荷蘭軍隊占領的臺南,荷軍不敵大敗,一怒之下竟將糧食全部藏匿,鄭軍怎會甘作困獸,便就地取材將當地特產蚵仔與番薯粉和水煎成餅狀而食,海蠣煎的做法也因戰爭勝利和人口遷徙傳播開來,成為貧窮年代貧民缺乏主食的一種“代餐”。
以上2圖源:尋味晉江
海蠣煎自明代以來,已聞名遐邇,是閩南地區的傳統佳肴。隨著它的流傳和發展,人們嘗試為它加入配菜、用更豐富的調料和不同的烹飪方式做出更加多樣化的海蠣煎。
圖源:閩南日報
其中,漳州所出產的蠔,主要有大蠔和珠蠔兩種,漳州海蠣煎以臺商投資區(角美鎮)石美村南門所產的珠蠔為上品,蠔體細小,肉質肥甜,烹調易熟。
作為“福建十大經典名菜”,其酥脆鮮香的餅圍,飽滿嫩滑的海蠣,令無數人趨之若鶩~
以上2圖源:廈門吃喝指南
四號選手牛肉羹自稱是“永遠的神”,只因泉州人對牛肉制美食欲罷不能,而在這些牛肉類美食中最厲害的當屬牛肉羹!
一碗牛肉羹“神”在口感鮮嫩、筋道爽口,羹中保留牛肉原有的鮮味,醇香還能完美融入湯中,濃厚卻無腥氣。
以上3圖源:閩南網
而更“神”的是做牛肉羹的師傅們,每一塊牛肉羹都由技藝精湛的師傅和著冰塊抓打約1.5個小時而成,這樣的牛肉才能黏而不爛,又韌又彈。
圖源:舌尖上的泉州
飽含棕紅原色的一顆顆牛肉羹,滾滾浮在高湯中,撒上幾縷姜絲、幾顆蔥花、幾葉香菜,熱氣騰騰、鄉情四溢,泉州味就有了。
這碗牛肉羹能否擔起你心中的“YYDS”呢?
以上2圖源:舌尖上的泉州
紅團是福建莆田極具特色的傳統喜慶節日食品。
五號選手紅團出場即帶著濃厚的節日氣氛和團圓寓意,但為何要說團圓味是“印”出來的呢?
“印”——實則是紅團制作的一個重要過程。
紅團的皮一般是以糯米粉為原料,將食紅倒入糯米粉后,加入適量的溫水,用手搓半小時,而后揉成糯米面團,做好的紅團皮取下一小部分,用手捏成薄餅狀,把球狀的餡團用“皮”包起來,放入木質的紅團印內壓好,一個個紅團便制作出來,紅團印上有福壽貴等圖案。代表了吉祥喜慶,寄托了莆田人心中美好的愿景。
在婚、嫁、喜慶的情況下,紅團更是饋贈佳品,賀喜的親友離開時,主家都要饋贈紅團一雙或二雙,以示感謝,受禮者亦視此為吉物。
以上圖源:仙游廣播電視臺
六號選手福安燉罐可謂是舌尖上的“本草綱目”。福安燉罐的精髓,在于將肉類、海鮮和各式草本植物搭配,形成具有食療作用的滋養膳食。
雙重小腸湯,清熱降火;蟶干燉豬肚,清熱養胃;藥膳烏雞湯,活血養顏;花生豬尾湯,滋陰補腎……福安人對藥食同源和以形補形的運用,稱得上是出神入化。
在福安燉罐中,還有一款特別的草藥—積雪草。積雪草在福安方言中被稱為“乞丐碗”,因其葉子呈鋸齒狀,似乞丐乞討的碗而得名。福安人會將其與目魚一同燉湯,它不僅是一款“護肝良藥”,也是夜晚通宵之后的必備良品。
福安燉罐融合了獨特的畬醫藥理,食物氣息始終藏著祖輩的人情密碼,凝聚著故鄉熟悉的味道。
以上圖源:文旅福安
七號選手寧化魚生竟對自己用了“傳奇”這一詞來形容,這是因為它是探究遠古飲食習俗的一塊活化石,有力地證明了客家飲食文化深厚的歷史淵源與綿延不絕的生命力。
自漢代以來,這生魚片就是古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成語“膾炙人口”,說的是好吃的東西人人都喜歡,炙是指烤肉,而這“膾”則指細切的肉,主要是生肉,這當然也包括魚。
圖源:福建共青團
正宗的客家魚生,需用草魚,兩三斤為佳。制作之前,“講究”的客家人會將魚放在清水之中,養上兩三天,吐盡腹中污物,方可下刀。一盤新鮮出爐的客家魚生,魚片擺放得整整齊齊,每一片都薄如蟬翼。
夾起一片魚生,搭配上芥末放入口中,鮮嫩的口感在舌尖上蔓延。蘸取芥末時可千萬不要手抖,不然極易收獲“痛苦面具”。
“硬核”又藏有驚喜,值得大膽一試!
以上2圖源:舌尖上的美味佳肴
八號選手簸箕粄一出場,就自帶柔情。它號稱是客家人念念不忘的家鄉美味。
簸箕粄蘊含著武平人民的智慧和勤勞。在制作過程中,每一步都需要精細的操作和耐心的等待。
精選上等秈米,經過清水浸泡、精心磨漿,再均勻地攤在簸箕上,猛火蒸制而成。薄如蟬翼的粄皮包裹著精心調制的餡料,瘦肉、蝦米、香菇、蔬菜等,每一口都是滿滿的鮮香與滿足。
這一味,讓游客們感受淳樸的風土民情;成為當地人的回憶滋味,余味不盡。那絲絲縈繞在舌尖上的“家的味道”,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種滋味。它凝聚了世世代代客家人的智慧,詮釋了閩西客家傳統民俗文化,是中華飲食的瑰寶。
以上4圖源:文旅武平
九號選手建甌板鴨霸氣走來,它自稱聲名遠揚,南宋時更是御用貢品。它不僅展現了建甌人民對食材的精妙運用,也傳承了一代又一代人對于美食的執著追求與情感記憶。
圖源:看見建甌
傳統工藝成就的咸香風味建甌板鴨是南平建甌當地極富代表性的美食。選用山泉水喂養的鴨子,經鹽腌、炭烘、日曬等多道工序制成。
圖源:福建畫報
蒸熟的板鴨外皮呈誘人的金黃色,油脂順著鴨皮滴落,滿屋都是咸香氣息。肉質緊實有嚼勁,咸鮮中帶著淡淡的煙熏味,搭配當地米酒食用更是地道。
如今,建甌板鴨“飛入”尋常百姓家,成為建甌人節慶時必備的美味,也常作為饋贈親友的佳品。
以上2圖源:文旅建州
第十位選手的來頭可不小,單聽這名字,你就能感受到它被當地人寄予滿滿的福氣。
“時來運轉”形似湯圓,外皮由地瓜和面粉制成,內餡十分豐富。每逢節日,家家戶戶都會制作這道美食。
制作“時來運轉”,外皮尤為關鍵。手藝高超的人做出來的外皮薄而細膩,口感軟糯且富有彈性。制作好外皮后,就要開始包餡料,一般是豬肉、蝦仁、紫菜、包菜、蘿卜等食材。紫菜要選好的,頭水紫菜最佳,質地格外柔嫩。
平潭的人們,一年中至少有五個節氣都要吃“時來運轉”。冬至時節、女兒出嫁之時、當地人外出作業之時,家里也都會準備“時來運轉”。一口熱乎乎的“時來運轉”,承載著滿滿的祝愿和離家的不舍。
以上圖源:平潭融媒體
十位“選手”已全部發表完代言詞
究竟哪一種美食是大家的心頭好?
評論區留言來為你愛的美食應援吧
福建省旅游發展集團
fjlygroup
暢游八閩平臺
cybmflxx
廈門文旅
漳州文旅
綠都三明
大武夷文旅
tmp_1258234832
平潭文旅
pingtandao61
四時福建
ssfj2023
轉載請標注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