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年,當時有一個編外機會,我僥幸留下做牛馬。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年后,恰逢全國房價攀升,財政收入似乎迎來前所未有的高峰,領導們決定要給包括我在內的幾位體現了自身價值的編外員工一個戴罪立功人間正道機會,事先商量好知會彼此后,網上發出招聘,名額剛好是感激涕零的哥四位。
是的,盡管我是個特別憤世嫉俗的人,但對于編制這件事也還是心生向往的。
從待遇來看,編制內外差異巨大。在那家國企,只有體制內員工才有公積金,逢年過節的工會福利自然也輪不到編外人員。最搞笑的是,許多會議需要拍照時,我得離場回避鏡頭,仿佛沒資格留下到此一游的記憶。
那種心照不宣卻真實存在的區別對待,在這家企業體現得淋漓盡致,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所以再桀驁不馴的人,當有機會選擇過上更體面生活,尤其有妻兒老小,也會選擇收起鋒芒,埋頭向前。
當然,如今我早已遠離那家國企,并且據我所知在大環境惡劣的今天,陸續有不少有志之士通過自己的努力,離開了這個外人看起來光鮮亮麗的鐵飯碗。就在上周,本地社交媒體還有人吐槽,不少國企連工資發放都捉襟見肘。
如果要選就職期間讓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必然是有位客戶,初次見面在我介紹公司的國企背景時,表情凝重的對我說:國企能運營好的行業,我還沒見過。
當時我是比較震驚的,如今回想,客戶其實在吐槽一種畸形的文化氛圍——不以盈利為目的。
翻開財經新聞,全國各地國企在不同時期、不同行業的虧損狀況五花八門。盡管它們擁有著得天獨厚的資源背景、強效有力的政策傾斜、金融機構的獨家青睞,但在龐大的員工福利支出和落后的運營邏輯下,它們通常很難賺錢。
一個持續很難賺錢的公司卻屹立不倒,這在我看來真的非常違背常理。
比如最近流出的7家民航2024年利潤。
數據顯示,
春秋航空:利潤22.73億元,營收200億元。
吉祥航空:利潤9.14億元,營收220.95億元。
華夏航空:利潤2.68億元,營收66.96億元。
中國東航:虧損42.26億元,營收1321.2億元。
中國南航:虧損16.96億元,營收1742.24億元。
海南航空:虧損9.21億元,營收652.36億元。
中國國航:虧損2.37億元,營收1666.99億元。
只看這些航司的名字你不會有太大感覺,這么說吧,除了海航,虧損的都是國企。
從航空業來說,國有航司國際航線占比高,寬體機數量多,然而直至2024年國際客運航班僅恢復至大三年之前的84%。面對競爭,大量寬體機被迫轉投國內市場,導致運力過剩、票價下降,形成“旺丁不旺財”的奇特局面。
而春秋、吉祥這些廉價航空,他們通常以國內短途航線為主,較少依賴寬體機,成本控制更靈活。
票價結構也揭示差距。
公務艙座位雖少,卻貢獻了航空公司20%-50%的收入,利潤是經濟艙的3-8倍。當下公商務旅客占比下降,休閑旅游和“一老一小”旅客比例上升,導致客公里收益同比下滑12%-13%,國有航司因長期依賴公商務需求,受沖擊也更大。
此外,國有航司因機隊規模大(如南航共有908架飛機)、國際航線維護成本高,疊加燃油價格波動(2024年航油成本同比增加29-70億元),這些支出成本是無法壓縮的;反觀民營航司,采用單一機型(如春秋全A320機隊)、精簡服務、高客座率(春秋客座率超85%)等策略,能夠顯著降低單位成本,更為靈活。
更鮮為人知的是,國有航司常帶著虧損子公司負重前行(如川航、深航),民營航司則專注客運,沒有拖累身輕如燕。
最后也是最顯著的原因,自然是價格戰。
2024年國內市場競爭加劇,機票價格持續走低,民航局甚至要求“不得銷售低于200元的機票”以穩定市場,國有航司因規模大、航線網絡復雜,調整靈活性較低。相比之下,低成本航司通過提前鎖定低價燃油、動態定價策略(如吉祥航空靈活調整促銷票比例),在監管框架內保持盈利。
這種價格戰的惡性循環,不只局限于民航業。《財新》報道,2025財年,豐田汽車營收相當于中國比亞迪、上汽集團、廣汽集團、吉利汽車、長城汽車、北京汽車、長安汽車七大車企的總和——這七家中國車企銷量加起來超過豐田,但凈利潤總和僅為豐田的三分之一。
這個以一敵七的打法,離葉師傅只差三位。
上述顯性問題只是冰山一角,背后還有藏在海底的隱性因素。
2024年有數據顯示,某虧損國企管理費用占營收的30%,遠超行業平均,這些管理費用中包含員工薪酬、社保、離退休福利等。30%的占比意味著每100元的收入中有30元用于管理相關支出,顯著壓縮了利潤空間,加劇虧損。
截至2023年末,全國政府法定債務余額70.77萬億元,其中地方債務40.74萬億元。部分國企因歷史債務背負高額利息支出,2024年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下降4.6%。
國企平均人力成本約為民企的1.5-2倍,老國企離退休人員與在職員工比例接近1:1甚至更高,養老金及福利支出占人力成本的40%-60%。
帶著如此龐大的累贅,面對急速轉變的市場,光是救活國企所需要的輸血,就能挽救無數的民企。
遺憾的是,政策似乎總是向國企傾斜,即便虧損為常態,仍不妨礙廣大求職者趨之若鶩。
眼下國內民企占企業總數92%,提供超過九成就業人數,在這樣的規模下得到的卻是不斷倒閉的公司、不停轉手的底商,回想那位客戶的評價,他一定深有體會,對未來充滿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