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這事兒,不全靠槍響得響,還得看誰扛得住拖??箲鹗哪辏瑪挡磺宓拇笮鹨劾?,真要挑一仗讓小日本“脫層皮”的,不是名聲大的臺兒莊,得是1938年的武漢會戰。
這仗,打了整整四個半月,戰線拉了1300公里,中國軍隊拼了110萬人頂上去。最后武漢雖然撤了,但日本的速戰速決戰略,被這一仗打成了泡影。
兵力磨光、物資燒干、精銳被埋,日軍從此再沒能主動推進。表面看是撤退,實際上是把敵人硬生生拖進了淤泥里,武漢這一仗,真把小日本“拖”死了。
九州動干戈,武漢成死局
1938年春,日軍拿下南京,嘴上說“戰爭很快結束”,可心里清楚,要滅中國,武漢不能不拿。
這個時候的武漢,是國民政府戰時首都,是中國政治、軍事、經濟中心,一旦攻下,中國抗戰將瞬間失去重心。
從1938年6月到10月,一場綿延四個半月的大戰爆發。戰線從安徽到江西,從河南到湖北,長達1300公里,遍地焦土。參戰兵力堪稱空前:中國方面動員14個集團軍、50個軍,總兵力約110萬人;日軍方面則集結2個軍、9個師團,總兵力超過25萬人。
這不是一般的“會戰”,這是中國全面抗戰以來第一次全國級戰略防守。從地面部隊到空軍、海軍,統統調動上來。中國空軍出動飛機200架,海軍也派出艦艇30余艘,長江上炮聲連天。
日軍壓上來的戰術,是老一套的“南北夾擊”。北線自鄭州突破平漢鐵路,南線則從九江渡江北上,圖的是一口吃掉武漢三鎮。
戰術背后,是中國軍隊的全線組織能力開始建立。這時候八路軍已在華北開展敵后作戰,新四軍在皖南活動頻繁,戰線不是一根繩,是張網。
武漢會戰打到第三個月,日本參謀本部開始“氣短”。一方面戰場推進緩慢,另一方面國內后勤捉襟見肘,東京軍需部門多次緊急調配軍糧、汽油和彈藥。岡村寧次在戰后回憶錄中寫:“武漢戰役,是我一生最疲憊的三個月?!?/strong>
表面上,日軍是勝了,進了城??蓮膽鹇钥?,這場仗是他們“攻勢的終點”。再往后,日本已無力再組織全國性攻勢,只能各地拉鋸。
武漢沒能被一口吞下,拖成持久戰。日本“速戰速決”的戰略構想,在長江邊上徹底破產。
萬家嶺埋伏戰,一口氣憋死三師團
1938年9月,武漢會戰打到最白熱化的一段,日軍第106師團企圖從南昌北上,繞過前線主力,抄后路。結果在江西九江西南方向,掉進了一個大坑——萬家嶺。
這一帶是贛北丘陵,地形狹窄復雜。中國方面早就布置好防線,由薛岳指揮,調集第4軍、第74軍等部,總兵力近10萬人,圍堵日軍主力。
9月27日至10月6日,萬家嶺戰役爆發,成為武漢會戰最激烈的一役。
薛岳采取“分割包圍,反復圍殲”的戰法,先切斷日軍補給線,再合圍、壓縮、猛攻,打的是泥巴肉搏,刺刀白刃戰天天見血?,F場有部隊用“脫衣奮勇隊”——赤膊上陣,跳壕肉搏。
日軍第106師團、101師團一部,約1.5萬人被圍困山中,彈盡糧絕。為救援,日軍不得不動用毒氣彈,炮火覆蓋范圍達三十平方公里??芍袊婈爮娦许斪《練夤?,圍而不打,拖出消耗。
10月6日,日軍強行突圍,僅剩殘兵逃出,傷亡超過1萬人,丟失大量重武器、軍旗、戰術地圖。此戰打崩了日本南線推進節奏。
萬家嶺勝利的意義,不只是戰術上的殲敵一萬,更在于戰略震懾。日軍從此不敢再“深入突進”,開始依靠重炮轟擊、步步為營。戰術思路全面改寫。
日軍參謀本部戰后分析稱:“萬家嶺戰斗,為昭和十三年度最大慘敗?!睂鍖幋卧谑钟浿猩踔翆懙溃骸按艘垡院?,部隊士氣大不如前?!?/p>
萬家嶺是硬啃下來的勝仗,也是中國軍隊脫胎換骨的一役。從這仗開始,中國軍人不再只是“守”,開始主動“誘敵深入,圍而殲之”。兵法的主動權,從這一刻開始,慢慢移到中國手中。
水退兵進,花園口拖出五個月命
1938年6月9日,蔣介石一紙命令,黃河花園口決堤。這不是意外,是決策。為阻止日軍南下鄭州,進逼武漢,國民政府做出這個驚人決定。
技術上,這次爆破難度極高。兩次爆破失敗,第三次才在河堤正口鑿出缺口。6月11日,洪水沿著豫東、皖北一路狂奔,覆蓋54000平方公里,直接導致80萬人遇難,近500萬人無家可歸。
這是戰爭史上最慘烈的人為水災。但效果也極為“顯著”:日軍南線裝甲部隊原定6月中旬前推進至信陽,全線被洪水阻斷,被迫從平漢線改為隴海線,整體推進推遲5個月。
這五個月里,中國方面騰出時間部署長江防線、增援武漢方向、組織地方武裝,硬生生把戰爭準備從“慌亂”拉到“有序”。
黃河水淹下去的不只是良田,還有戰爭節奏。1938年10月,武漢會戰最激烈時,日軍還在為后勤線焦頭爛額。很多重型坦克因為道路塌陷無法運輸,只能靠步兵推進。
蔣介石在給軍政部的密電中說得清楚:“棄地十城,不失為緩兵之計;損民百萬,亦為國存之道?!?strong>這話雖冷,但軍事上確實現實。
事后,國民政府派員對花園口水災進行安置與賑濟,地方重建持續至1944年才初步恢復。代價慘烈,但確實在戰略上“換”來了武漢前線的時間差。
戰爭最怕的,是節奏亂掉?;▓@口一決,節奏換了,結果也就不同。
參考資料:
花園口:抗戰歲月里的黃河之殤.新華網.2015-08-25.
尹卓:二戰打敗日本的不是原子彈 是中國戰場對日消耗.人民網.2014-08-12.
國家檔案局發布《浴血奮戰——檔案里的中國抗戰》第十四集.共產黨員網.2014-09-07.
武漢會戰,為何是抗日戰爭的轉折點?.新浪網.2023-08-22.
軍報特刊:中國抗戰迎來戰略轉折點.解放軍報.2015-08-0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