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視劇《亮劍》的末尾階段,“鐵三角”討論美軍戰斗力時李云龍和丁偉都有些輕視,唯獨與之交過手的孔捷極為痛心,他說到自己部隊的情況:
“二次戰役的時候,我這個軍的一個師包圍了美八軍的一個營,戰斗打了一晝夜硬是打不下來...我孔捷打了一輩子仗,還沒碰到過這么強悍的對手,戰斗打了一天一夜,美軍那個營傷亡了三分之二,可最后還是讓他們突圍跑了。”
在真實歷史上,志愿軍進攻美軍的結果往往也是如此,包得住、啃不下。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我方很少全殲美軍,殲滅美軍最大的建制是第二次戰役中的第31團。
而在麥克阿瑟被換掉后,志愿軍未能再完整吃下美軍一個團級單位。像一個美23團戰斗隊,我方幾次組織過數倍兵力進攻,硬是沒能拿下。
第四次戰役、第五次戰役美23團戰斗隊面對的是我四野、二野的主力,明明人數懸殊,為何戰果卻是如此呢?哪方面出了問題?
一、砥平里,鄧華的遺憾
第四次戰役初期,美軍由于步子邁得太大,在砥平里和橫城兩個地區形成突出部,這就給了志愿軍殲敵的機會。
然而我方兵力有限,只能擇其一進攻,先打橫城還是砥平里?志愿軍高層為此展開爭論。
韓先楚覺得應選擇砥平里,此處敵軍人少,又是關鍵樞紐,拿下之后能直接威脅敵軍側后,改變戰場形勢。
鄧華卻認為先打橫城更好,這里敵軍人數雖眾,戰斗力卻偏弱,且正處于運動之中,比攻堅砥平里更有把握,沒理我放著到嘴的肉不吃,先去啃硬骨頭。
兩位副司令員意見相左,彭老總一時也難以決策,他罕見地在兩天內三次變更部署。經反復權衡后,最終還是支持了鄧華的意見。
很快,志愿軍攻克橫城,殲敵過萬,可在隨后的砥平里戰役中卻吃了虧。
砥平里守敵有美第23團、第1游騎兵連、第37炮兵營、第503炮兵營B連、第82自動高射武器營B連、第2工兵營B連,坦克一個連,第2醫療營1個排,外加一個法國營,人數共計6000余。
為拿下敵人,鄧華集結了39軍115師343團、344團;40軍119師356、357團和120師359團;42軍125師375團和126師376團、377團。
此外增援火力有炮兵29團2個連,炮兵42團1個連,炮兵45團1營。步兵的8個團都經歷了連番大戰未滿編,不過上萬人還是有的。
本來以為擁有數量優勢,志愿軍能像攻克橫城一樣再次拿下勝利,但沒想到砥平里情況完全不同。
李奇微在橫城戰事結束后,就給砥平里的美軍下達堅守的死命令,隨即美軍緊急修筑、加固工事,擺出要命的勢態。
砥平里之后的利川一線,美軍早已進行了防御部署,有美騎1師、英27旅、美24師、美2師和南朝鮮幾個師隨時可以調動。這讓美軍并未出現一觸即潰的現象。
而美軍在砥平里的火力布置,讓志愿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重大傷亡。
美軍當時在砥平里配備了6門M114式155毫米榴彈炮;18門M101式105毫米榴彈炮;51門迫擊炮;6輛M16自行高射機槍;4輛M19自行高炮;21輛M4謝爾曼坦克。
其在一線陣地擺開了12個連,每個連正面約為500米、能分到8門炮。就這么大點空間,用8門炮來防御,那可太富裕了。
美軍不是孟良崮上的整74師,其彈量充足,僅2月13日晚就發射各型炮彈24400余發,炸得天都變紅了。
再看志愿軍,進攻部隊口徑最大的是105毫米榴彈炮,僅有20門,彈藥也不多,火力方面處于被壓制狀態,攻堅極為困難。
打了兩天后,美軍后方防線的美騎1師5團援兵已經抵達,韓6師、英27旅也逼近外圍,如此情況下再打傷亡會很大,鄧華只能下令撤退。
此戰之后,彭老總和鄧華都感嘆過應該聽韓先楚的,鄧華也認為這次失利是他極大的遺憾。
二、自隱里之戰,王近山的遺憾
美23團戰斗隊在第四次戰役中受損不大,因而繼續投入到了第五次戰役,很湊巧地再度被志愿軍包圍。
不同于砥平里的陣地戰,此次美軍是在運動階段被二野王牌圍住,原本志愿軍很有希望完成殲敵的。只可惜,因為指揮系統的混亂導致錯失良機。
第五次戰役的第一階段,王近山三兵團是主攻部隊,奉命在中線用一個夜晚殲滅面前的土耳其旅,隨即包圍殲滅美軍第三師,然后再與兄弟部隊配合,一同殲滅兩翼的美24師、25師。
可惜戰端開啟后,三兵團接連出現失誤,目標一個都沒完成。志愿軍司令部見此馬上調整策略,轉而讓宋時輪九兵團做主攻,三兵團的12軍劃歸宋時輪指揮。
12軍就是原中野6縱,王近山的老部隊,此番調動肯定會讓王近山有些面子上掛不住,但眼下考慮的是全盤勝負,為了大局也只能聽從命令。
劃到宋兵團后,12軍接到的首個作戰目標是殲滅面前的韓5師,隨后在12小時內快速穿插至戰線最南端的束沙里,再以一部分兵力迂回切斷24號公路,將敵軍退路堵住。
根據情報,當面之敵基本都是韓軍,美國人雖有但不多,所以12軍沒有做足預案。戰斗開始,韓5師跑得非常快,剛接觸就瘋狂逃竄,12軍沒能第一時間兜住。
而在敵第二道防線上,有相當數量的美軍在積極抵抗,因此全殲韓5師、12小時穿插到束沙里的任務都沒能完成。
12軍31師受第九兵團直接指揮,為趕時間,一路猛沖猛打,自身遭遇轟炸傷亡慘重,雖突破了美軍阻攔,但還是有些超時,預想中的口袋就沒能扎上。
35師打加里山時也出現意外,這里是切斷24號公路的重要據點,情報顯示由韓軍駐守,因此配備了3個炮兵營的35師,只抵達1個就展開了進攻。
然而打起來后才發現,此處守軍是美2師38團的兩個營,炮兵火力覆蓋未能有效摧毀敵工事,步兵進攻時傷亡很大。
好在35師是精銳,103團1營6連找到薄弱處,選擇從峭壁上隱蔽接近,攻上1050高地,成功拿下了加里山。
可輕視帶來的結果也是嚴重的,副師長蔡啟榮、103團團長和參謀長等人不幸犧牲,103團和105團兩個團基本失去戰斗力。
公路被切斷后,自隱里的敵人已無退路,這時12軍34師也進至自隱里東北的三巨里,形成極佳殲敵態勢。
12軍軍長曾紹山查明被圍住的敵人是美23團的2營、3營及法軍1個營,仇人相見分外眼紅,當即決定將這股敵人吃掉。
但35師已基本失去戰斗力,能打運動戰的就34師的兩個團,僅憑曾紹山自己手里的兵力是不夠的。他連忙向宋時輪請示,將31師調回來,這樣更有把握。
宋時輪很快回復,31師穿插事關戰役大局,不能輕易更改。倒是可以留100團回來協助作戰,其余的部隊繼續南下。
尷尬的是,100團和12軍軍部沒有建立直接通訊,所以該團沒接到新命令,依然是跟著31師南下了。
兵力不足,還打不打?曾紹山沒有猶豫,打!他命令34師主攻,35團截擊,一定要狠狠打擊美國人。
可惜的是,美23團兩個營和法國營組織撤退時非常聰明,先呼叫飛機炸,再用遠程火炮轟,接著以12輛坦克開道,用200輛各式汽車搭載步兵緊隨其后。
12軍即便控制著公路旁的高地,終因兵力和火力點問題,無法擋住敵主力,被其逃脫。這一戰跟砥平里不同,美軍無法堅守,只能撤退。運動戰本是我軍最擅長的,卻沒打出應有的效果。
據美方資料《ebb and flow November 1950-1951 July》記錄,美法軍共陣亡72人、負傷158人、失蹤190人,而志愿軍傷亡有3000多。
這是他們的單方面數據,并不能做準。但12軍傷亡大,這是肯定的,副政委李震看到戰報時,直接傷心得哭了,此事可見當時之苦。
如果31師能及時回來,我軍就有了絕對優勢兵力,那情況完全不一樣。不說全殲敵人,至少其傷亡要翻倍。
雖然12軍那時不是王近山指揮,但作為他的老部隊,能殲滅大量美軍肯定與有榮光。可現實相反,戰果少、傷亡大,煮熟的鴨子都飛了,作為一個指揮員,怎么會沒有遺憾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