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5年4月27日,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發布的最新報告顯示,全球實戰部署的核彈頭數量已攀升至3904枚,其中美俄兩國占比超過88%。這一數據與2023年相比增加了60枚,標志著自冷戰結束以來核威懾態勢的最嚴峻升級。
與此同時,法國在4月12日啟動了代號“撲克”-2025的核威懾演習,50架戰機模擬了“歐洲遭受核訛詐”場景,首次公開披露“戰略攻擊部隊”的具體構成。而在太平洋方向,日美于4月24日展開聯合軍演,4架可搭載核巡航導彈的B-1戰略轟炸機罕見部署至日本三澤基地,其打擊范圍覆蓋中國東部沿海及朝鮮半島。
這些看似孤立的軍事動作,實則折射出全球核安全體系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正如中國軍事專家張召忠在2024年12月接受媒體采訪時所言:“當2813枚核彈頭處于24小時待命狀態時,人類文明的存續已系于一線。核戰爭的可怕之處不在于誰輸誰贏,而在于一旦按下按鈕,地球上將不再有‘幸存者’。”
這兩千多枚核彈頭的數據主要源于“美俄核武庫公開數據”,2023年11月,多家自媒體爆料,美國擁有1357枚,俄羅斯則部署了1456枚,總計2813枚核彈頭處于24小時待命狀態。
而美俄兩國正是全球軍事力量數一數二的國家,一旦出現紛爭,那么在事態升級的狀況之下,極有可能演變為核戰爭。
02
截至2024年,美國擁有約5244枚核彈頭,其中1770枚處于實戰部署狀態,主要搭載于“民兵-3”洲際導彈、B-21隱形轟炸機及“俄亥俄”級核潛艇。俄羅斯則以5889枚核彈頭位居全球第一,1710枚部署于“薩爾馬特”洲際導彈、圖-160轟炸機及“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兩國核武庫的當量總和相當于100萬顆廣島原子彈,足以將地球摧毀數十次。
而兩國的軍備競賽不僅僅于核彈頭的數量,并將更多的將注意力轉向至核彈的升級以及部署。
2024年4月,美國太空軍宣布將耗資80億美元采購新型戰略通訊衛星系統,確保核指揮鏈在電磁脈沖攻擊下的生存能力。俄羅斯則在2023年暫停履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后,加速推進“海燕”核動力巡航導彈的部署,其理論射程可達無限遠,且能規避現有反導系統,其首次試射畫面于2024年9月被挪威地震監測臺網捕捉到,引發北歐國家集體抗議。
這種“你追我趕”的軍備競賽,使得全球核沖突風險較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時提升了37%。
除了戰略核彈頭之外,美俄還各自擁有約2000枚戰術核武器。美國B61-12核炸彈可由F-35戰斗機投擲,當量可調至0.3-50萬噸,精度誤差小于30米。2024年11月首次在德國 Büchel空軍基地完成實戰化部署,直接威脅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
俄羅斯則在2024年向加里寧格勒部署了“伊斯坎德爾”戰術導彈,其搭載的核彈頭可在8分鐘內覆蓋波蘭、立陶宛等北約國家。
這種“低當量、高精度”的核武設計,讓決策者產生“有限核戰爭”的幻覺。美國國會研究服務局(CRS)2024年報告承認,美軍已制定“在臺海沖突中對中國沿海關鍵設施實施戰術核打擊”的預案;俄羅斯國防部則在2024年版《軍事學說》中首次明確,“當領土完整受到威脅時可使用核武器”,將核門檻從“國家生存”降至“常規沖突升級”。
03
從1945年廣島核爆到2022年俄烏核威懾,人類始終在核戰爭的邊緣徘徊。
首先是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1962年10月27日,蘇聯B-59號核潛艇在古巴海域遭美軍深水炸彈攻擊。艇內溫度飆升至50℃,氧氣即將耗盡,艇長薩維茨基誤以為核戰爭已爆發,下令準備發射10萬噸級核魚雷。關鍵時刻,政委阿爾希波夫以“未經莫斯科授權”為由否決命令。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接近核戰爭的時刻之一,解密文件顯示,當時4艘蘇聯核潛艇已進入攻擊陣位,若魚雷發射,美軍“企業”號航母戰斗群將全軍覆沒,美蘇必將啟動全面核反擊。
然后是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事故,這個影響最為嚴重,死亡人數最多的核泄露事件,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一筆。
1986年4月26日,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反應堆爆炸,釋放輻射量相當于400顆廣島原子彈。事故當場導致31人死亡,203人急性輻射病送醫,后續30年因輻射相關癌癥、遺傳疾病死亡人數超過40萬。烏克蘭、白俄羅斯15%的國土淪為永久污染區,瑞典福斯馬克核電站工作人員在事故發生48小時后,檢測到工作服上的輻射值超標100倍。這場“非戰爭核災難”證明,核威脅的影響從無國界,且持續數代人。
而離我們最近的則是1999年的印巴核對峙,這場對峙在短短的15分鐘內決定了南亞的命運。
1999年卡吉爾沖突期間,印度在克什米爾集結20萬大軍,巴基斯坦秘密將“沙欣-1” 導彈射程從750公里延長至1500公里,覆蓋新德里、孟買等核心城市。5月28日,美國偵察衛星發現巴方核設施啟動“熱待機”狀態,12枚核導彈進入發射倒計時。克林頓政府緊急派遣國務卿奧爾布賴特穿梭斡旋,要求雙方“在 15 分鐘內停止導彈加注”。這場危機暴露了無核控機制的地區沖突,如何在數小時內升級為核大戰。
04
隨著各國科技的發展,當前全球核安全格局,正陷入“越威懾越危險”的惡性循環。
2024年,美國《核態勢評估報告》首次將“中國核力量增長”列為首要威脅,聲稱中國核彈頭數量“已突破 500 枚”,并據此推進“三位一體”核力量現代化。
2024年7月,美軍在關島部署6套“堤豐”陸基巡航導彈系統,可發射攜帶W80-4核彈頭的BGM-109G導彈。同年11 月,首架B-21“突襲者”隱形轟炸機在南達科他州埃爾斯沃思基地完成核掛載測試,宣稱“能穿透任何防空系統對中國實施精準核打擊”。
俄羅斯方面則因為烏克蘭戰場僵局,頻繁釋放核信號。2024年3月,國防部長紹伊古視察“亞爾斯”洲際導彈部隊時強調,“當敵人企圖肢解俄羅斯時,我們有權使用一切手段自衛”。
同年6月,俄海軍“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搭載“波塞冬”核動力魚雷進入北冰洋,其1000萬噸當量的爆炸可引發50米高海嘯,摧毀整個美國東海岸。這種“鏡像威懾”導致中美俄三方核預警系統誤判概率,從2020年的7%飆升至2024年的22%。
除了美俄中三國擁有核彈之外,全球還另有5個新興的核武器國家,即“事實上的核國家”。
印度、巴基斯坦各儲備約160枚核彈頭,2024年1月雙方在克什米爾控制線首次動用戰術核武器級別的“熱壓彈”。
以色列雖未公開承認擁核,但Dimona核設施被證實可年產20枚核彈,2024年5月對伊朗納坦茲核設施的空襲中,F-35I戰機首次攜帶B61-12核炸彈執行“雙重任務”。
朝鮮則在2024年11月進行第8次核試驗,宣稱成功研制“可搭載于洲際導彈的迷你氫彈”,其“火星–18”導彈射程覆蓋美國本土。
而更危險的是那些“非國家行為體”染指核材料,2024年4月,國際原子能機構通報,敘利亞境內極端組織曾試圖從黑市購買1.2公斤武器級钚,這些材料足以制造2枚小型核彈。
全球化背景下,核材料走私、網絡攻擊核設施等新型風險,讓核威懾從“大國博弈”演變為“全人類危機”。
現如今,冷戰時期的核控體系正面臨全面崩塌。《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僅剩“口頭承諾”,美俄自2023年起停止交換核武庫數據。《禁止核武器條約》也因擁核國家集體抵制,淪為“無核國家的道德宣言”。
而人工智能系統代替人工部署更是讓情況雪上加霜,美國部署的“天基紅外系統”可在15秒內探測到導彈發射,但人工智能算法曾在2024年3月將中國火箭軍的常規導彈誤判為“核攻擊”,導致北美防空司令部啟動一級戒備。
俄羅斯的“死手系統”在2024年升級為全自動模式,一旦探測到首都遭核打擊,無需人工確認即可向預設目標發射全部核導彈。
05
作為中國軍事戰略研究的領軍人物,張召忠對核威脅的洞察始終基于現實推演。他尖銳駁斥“有限核戰爭”理論,指出即使100枚百萬噸級核彈爆炸,產生的核煙塵將遮蔽陽光超10年,導致全球農業減產70%、30億人因核冬天饑荒死亡。
現代核武器的“復合殺傷效應”如光輻射、電磁脈沖、放射性沉降,將徹底摧毀電力、通訊、醫療等基礎設施,使幸存者陷入“無科技、無秩序、無生存資源”的地獄。核戰爭的本質不是軍事勝負,而是人類文明能否存續的終極考驗。
針對美國“延伸威懾”戰略將烏克蘭、日本等非核國家納入核保護傘,張召忠指出,此舉實質是將核決策權下放給地區沖突參與者。2024年波蘭威脅對加里寧格勒使用戰術核武的極端案例,暴露“二流國家主導核升級”的巨大誤判風險。核威懾的核心“相互確保摧毀”正在被打破。當非核國家擁有“核觸發權”,戰略平衡將滑向“死亡螺旋”。他特別強調中國“最低核威懾”戰略的克制性:堅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核武規模僅維持“有效嚇阻”,而美俄炒作“中國核威脅”,本質是試圖拖中國進入軍備競賽的戰略陷阱。
張召忠同時還提出建立“技術-制度-認知”三位一體的核安全體系。在技術層面恢復美俄《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核查機制,建立中美俄實時核部署數據共享平臺。制度層面推動《禁止核武器條約》與現有體系對接,設立“全球核武托管機構”監管退役核彈拆解。在認知層面通過教育、媒體強化“核禁忌”共識,讓“核爆之下無贏家”成為人類共同倫理。
當前,美俄核演習持續升溫,2813枚核彈引信仍處于激活狀態,但國際社會亦未放棄希望:中、法、德等12國啟動戰術核武透明化談判,189國青少年以“和平鴿”行動呼吁廢核。張召忠的警示最終指向一個樸素真理:核武器是文明的“自殺按鈕”,避免末日的唯一出路,是超越地緣對抗,共同將核武送進歷史博物館。
信源:
央視網:互相亮底牌!美俄戰略核彈頭數量公布
北京周報:美國三年后再次解密核彈頭數量意在何處?| 周新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