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徐超 通訊員 王晨/文圖
為深化“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踐行“中原品質教育”融合發展理念,5月,中原區外國語小學以“傳承文明,科創未來”為主題,開展外語文化節全學科融合活動,創新構建“勞動實踐+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模式,讓學生在文化浸潤中淬煉身心,在勞動創造中綻放成長活力。
活動以“巧手筑名勝、戲曲韻味濃、翰墨繪家鄉”三大板塊為載體,打造沉浸式勞動與心育融合場景。
巧手筑名勝:空間建構中的自我認同。學生運用超輕黏土、廢舊紙箱等材料,還原龍門石窟、少林寺等河南地標建筑。在丈量比例、拼接結構的過程中,手腦協同的勞動實踐不僅提升問題解決能力,更通過“微型建筑”的具象化成果,讓學生直觀感受“勞動可創造價值”,增強自我效能感。
戲曲韻味濃:非遺體驗潤澤心靈成長。教師以豫劇文化為核心,引導學生們通過學唱經典選段、制作傳統頭飾和臉譜,解鎖非遺文化與心理健康的“跨界密碼”。低年級學生用鮮艷顏料繪制夸張臉譜,在色彩碰撞中釋放童真;高年級學生嘗試設計戲曲頭飾,在穿針引線間培養專注力。更值得關注的是,教師引導學生從戲曲角色的喜怒哀樂中理解情緒表達:“穆桂英的英勇、花木蘭的堅毅,不僅是文化符號,更是我們學習管理情緒、勇敢面對挑戰的榜樣。”這種“傳統藝術+心理疏導”的創新形式,讓學生在沉浸式體驗中學會用多元視角看待情感,構建積極心理認知。
翰墨繪家鄉:筆墨勞動滋養心靈根系。學生們以毛筆為媒介,用水墨勾勒黃河奔涌、用線條描繪市井煙火。在橫豎撇捺的運筆中,學生們不僅精進書法技藝,更在“慢勞動”中感受心靈的沉淀——心理教師特別設置“繪畫療愈角”,引導學生通過畫面構圖表達內心世界,一幅幅家鄉圖景,既是勞動成果的展示,更是學生情感寄托的“心理地圖”,讓地域文化認同成為滋養心靈的深層力量。
此次活動,是中原區外國語小學對品質教育的生動實踐。通過勞動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融合,學校不僅為學生提供了釋放壓力、展現自我的平臺,更以河南文化為精神紐帶,培育出兼具實踐能力與文化自信的新時代少年。未來,學校將在中原區教育局的正確領導下,繼續探索更多融合教育的新路徑,助力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