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部協作是黨中央著眼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共同富裕作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以來,東部8個省(市)積極與西部10個省(區、市)開展幫扶協作,不斷拓展幫扶領域,逐漸形成區域協同發展、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為實現共同富裕打下堅實基礎,對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發揮了積極作用。
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東西部協作省份選派優秀干部掛職,廣泛開展人才交流,促進觀念互通、思路互動、技術互學、作風互鑒。采取雙向掛職、兩地培訓、委托培養和組團式支教、支醫、支農等方式,加大在教育、衛生、科技、文化、社會工作等領域的協作力度,把東部地區的先進理念、人才、技術、信息、經驗等要素傳播到西部地區。為西部地區勞動力提供職業技能培訓,組織定向招聘會,支持西部勞動力到東部就業或在本地就近就業,促進各族人口流動融居。例如,近年來西部地區開展“春風行動”、東西部勞務協作系列專場招聘等活動,其中,甘肅省不斷深化與天津、山東等地勞務協作,拓寬就業渠道,優化就業服務,累計向兩地輸轉農村勞動力4.65萬名。
▲今年2月,貴州省榕江縣城北新區體育館,南海區·榕江縣2025年春風行動·就業援助月暨東西部勞務協作專場招聘會舉行。圖源:天眼新聞
推動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通過項目幫扶,東部地區為西部地區提供資金、技術、管理經驗等,支持西部發展特色產業,把東部地區的發展經驗、市場資源與西部地區的自然稟賦、特色文化相結合,協作打造產業集群,賦能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各民族共享經濟發展成果,夯實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物質基礎。例如,2023年東部地區積極推廣本地鄉村振興經驗,幫助西部地區提升人居環境整治成效,打造了1311個鄉村振興樣板村。2024年廣東廣州市安排3個區結對幫扶貴州畢節市7個縣(市、區),向畢節提供財政援助資金3.77億元,共建產業園區8個,引導推動93家企業到畢節投資興業,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充分體現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溫暖。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實現共同富裕,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例如,2023年東部8個省(市)向西部10個省(區、市)投入財政援助資金231.9億元,協作雙方互派黨政掛職干部3045人、專業技術人才2.5萬人。在協作雙方共同努力下,一大批幫扶項目落地見效。寧夏鹽池縣與福建石獅市確定對口協作關系以來,持續深化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進一步推進兩地資源整合利用,在優勢互補、互利互惠中持續推動鄉村振興,醫療和教育水平實現明顯提升,不斷推動新時代閩寧協作結出更多碩果。
深化東西部協作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有效途徑。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在東西部協作全過程中,持續推動各民族在空間、文化、經濟、社會、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
促進人口流動融居。加快西部地區交通路網建設,以交通現代化加速人口流動,提升邊疆民族地區交通通達性和便利性。順應各民族人口大流動大融居趨勢,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支持東中部地區城鎮吸納更多民族地區人口,鼓勵東部人才到西部支援,促進各族群眾跨區域雙向流動融居,進一步優化人口分布格局。以構建互嵌式社區環境為切入點,整合政策、基礎設施、文化、人力、經費等方面資源,推進智慧社區、文明社區、和諧社區、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社區建設,促進各族群眾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在推進物理空間互嵌的同時,積極推動網絡空間互嵌,防止信息繭房等虛擬空間屏障。
▲4月23日,在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哈拉峻鄉謝依特小學,志愿者王俊文(后排左三)帶著學生一起唱歌。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
增進文化認同。深化文旅融合,打造跨區域特色精品旅游線路,串聯起東西部自然與人文資源。推動中華文化符號融入公共空間,增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藝術裝置,塑造共同文化空間。辦好傳統節慶與文化交流活動,通過學校、家庭、社區、媒體、社會組織等渠道,拓展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途徑,豐富中華民族共同體敘事,促進各民族在系統化、立體化的文化共享與精神共通中實現相互嵌入。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創新產業協同、就業促進、資源共享等路徑,形成跨區域資源要素配置網絡。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以數字經濟賦能高質量發展,推動東西部協作從單向幫扶轉向雙向賦能、相互促進,增強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稅收優惠力度,提升民族地區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水平。通過東西部共建產業園、勞務協作等方式,促進西部地區融入東部地區產業鏈,促進各地區在經濟上更加緊密地連在一起、融為一體,扎實推進各民族共同富裕。
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完善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管理體系,讓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進得來、融得入、過得好”。支持東西部地區社會組織合作,加強社區工作人員和志愿者隊伍建設,提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等服務,提升各民族流動人口就業創業能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實現矛盾糾紛調處“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
深化心理聯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促進各族群眾在共同生產生活和工作學習中加深了解、增進感情,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在東西部互派干部掛職、組織勞務協作等過程中,拉緊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情感紐帶。制定差異化支持措施,針對不同群體,提供心理調適服務。選樹東西部協作中涌現出的典型,大力宣傳先進事跡,激發團結奮進的共鳴。
【作者單位: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本文系西南民族大學中央高校資金項目(項目號2025SZL13)階段性成果。】
監制 |肖靜芳
統籌 |安寧寧
編輯 |牛銳 海寧
制作 |石建杭
來源 |中國民族報
覺得有用,點亮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