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經驗,學術的視角。
—— 同學社Academy
課程簡介 / 2025
同學社Academy
90后青年詩人的詩歌課
課程介紹
本次詩歌課總共10節,由5位90后青年詩人擔任講師,每位詩人講授2節課程。
這門系列課程與其說是“課程”,不如說是“專題講座與工作坊”,這意味著每一位詩人都有最大程度的自由發揮空間,不必為了凹一個總體的框架而受限。
每一位詩人講授的內容與風格都截然不同,一定是自己體會最深、最想表達的那一部分——「詩歌與現實」、「詩的音樂性」、「詩與我」、「詩與舞」......同時,也會鼓勵學員們寫出自己的作品——學期結束前,每一位學員都可以在五位講師中選擇一位,發送自己寫的詩,講師會用心閱讀每一首并給出回復。五位講師會在全部作品中評選出若干“最佳學員”給出平臺方的獎勵(詳見文末),除此外,每一首好詩都有機會被推薦給相關期刊的編輯。
以及,備課的過程中正好看到了“是光詩歌”(服務于鄉村兒童的鄉村詩歌教育公益組織,解決孩子們缺乏情感表達渠道與心靈關注的問題)的月捐項目回歸,作為一個月捐人,靈光一閃,兩件事就這么聯系在了一起:本次策劃與每一位詩人收入的10%會捐贈給“是光詩歌”,會有更多寫詩的孩子,而“會寫詩的孩子不砸玻璃”。
已經說了太多,接下來的時間交給詩人們吧。
——策劃阿喬(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現就職于出版行業)
適合人群
1、面向任何對詩歌有興趣的學員,無專業門檻,高中生、大學生、上班族及其他人士都可參與;
2、想讀更多的詩,或想開始寫詩的同學;
3、有一定的詩歌閱讀與寫作經驗的同學;
4、有意向申請中文系、創意寫作專業學位的同學。
課程大綱與講師信息
第一節 《 “ 詩 ” 的內與外:語言質地和現實回響》 —— 詩歌的聲音
講師:馮昕
我主講的兩次課程和自己的專業跟研究方向相關,從新詩研究的一點點積累出發,雖然中間會介紹一些我認為比較好的詩歌研究成果,但落點并不是在介紹文學研究的工作方式(甚至展示“如何做研究”),還是在于如何感受和理解詩。另外,就是盡量多介紹一些詩(各種各樣的詩)給大家,不只是公認的大詩人和他們的好詩,寫得不夠好但足夠有意思的詩我們也可以一起讀。
具體而言,這兩次課程基于對中國新詩史的一些背景性的認識,討論有關詩歌“外部”和“內部”,也就是“形式”和“內容”兩個層面中我覺得比較重要兩個部分。
第一次課關于形式,我想討論的是“新詩的音樂性”。因為這個問題關涉新詩的“合法性”,也是新詩成立的本質特征,比如,和廣義上的“古詩”相對應的不押韻的自由體詩,怎樣才能讓我們把它理解成“詩”,如何構建它的詩意?詩意在是在視覺還是聽覺層面上生效?和“音樂性”相關的問題也可以延展到更多層面,比如說不同時代的詩人在對詩歌聲音的不同理解、詩歌翻譯中的聲音傳遞等等。
【閱讀材料】
李章斌:《論新詩節奏的速度、停頓以及起伏》,載《文藝研究》2022年第11期。
李章斌:《“非格律韻律”:一種新的韻律學路徑》,載《文藝爭鳴》2014年第10期。
希尼:《測聽奧登》
希尼:《歸功于詩》
第二節《“詩”的內與外:語言質地和現實回響》——詩歌和現實
講師:馮昕
第二次課關于內容,我想討論“詩歌和現實世界”。這幾年以來,大概大家都意識到了世界、時代正迫使我們去注意它們發生的劇烈異動。“純文學”和我們的現實生活其實沒有辦法區隔開。那些在文學的層面上能讓我們深受觸動的詩背后有怎樣的現實感覺?面對讓我們受到沖擊甚至形成創傷的事件時,詩歌能在什么層面上展現它自身的意義?詩人們的應對之道是什么?
在具體講的過程中,我會準備一些詩歌和詩人的例子,課程引向的也不是結論,而更像是開放性的節點或自主思考的起點。
【閱讀材料】
袁可嘉《新詩現代化》
希尼《詩的校正》
麥克里希《詩與公眾世界》
姜濤《從“大眾化”到“公共性”:一個詩歌史的線索》
講師:馮昕,1995年生,廣西南寧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現當代文學博士在讀。作品發表于《上海文學》等刊物。
第三節、「我」來成為一首詩
講師:李曼旎
在第一次課上,我們將一起探索詩歌中的“我”:詩歌中的敘述者、抒情的核心、或一個虛構的人物……我會以部分當代詩作為例,以“我”為切入點,感受其中的情感與技藝。此外,我也會介紹一些詩歌創作的可能路徑,和大家一同在創作中探索自我的存在、觸碰記憶與想象的邊界。希望大家能看見不同的自己。
【閱讀材料】
顧城《一代人》《歌頌世界》
曼旎《暴力的愛》
張棗《鏡中》
朱洵《沒法……》《合理的孤寂》《蹲下來》
馬雁《櫻桃》
曹疏影《她的小舌時時救我》
奕進《我假裝自己不去想你》
海子《答復》
可仔《泥塑的身體》
翟永明《憧憬》
鄭小瓊《水在水里……》
子木《告別》
塔可科夫斯基《草之書》《在世界的中央》《演員》
夏宇《腹語術》《簡單未來式》
商禽《滅火機》
第四節、“甜美”的詩意世界
講師:李曼旎
第二次課上,我們會看見詩歌中的另類表達,游走于甜美又神秘的詩歌迷宮,醉心于一個個動人的童話,也看見童話背后的事物。希望大家在創作過程中能夠嘗試不同風格,亦與其他體裁、形式相結合,探索詩歌的無限可能。
【閱讀材料】
1.兒童口吻的詩:孤獨個體游走于小小世界:顧城、普希金童話詩、布羅茨基《小拖船之歌》、馬雅可夫斯基兒童詩、藍藍的詩;體現出純真哲理的詩,如谷川俊太郎、金子美鈴;
2.奇幻與現實交融:夏宇、洛爾迦、阿多尼斯、寺山修司等;
3.動物寓言:特德休斯、瑪麗安摩爾動物詩等,博爾赫斯《老虎的金黃》;
4.成人童話:辛波斯卡、瑪格麗特·阿特伍德等。
講師:李曼旎,文學碩士在讀,詩作散見《創世紀》《字花》《中國時報·人間副刊》《江南詩》等刊物。2024年出版首部詩集《荷花是你沒有見過的人》,同年獲金車新詩獎。
第五節、日常、制作與詩歌
講師:可仔
在這次課中,我想將詩歌的閱讀和寫作過程視為一種制作物品的日常行為。這里的「制作」是廣義的,比如日常生活中的打掃、修補、折疊、雕刻、焊接...我嘗試從這些對日常行為的微細、具身的想象出發,提供一個在詩歌經典文本之外的關于「創造」的線索,這些想象和創造不遵循傳統現實主義或超現實主義中的邏輯,也不同于一些詩學搭建的“創造力神話”的框架。通過對這些制作行為討論,我想和大家重新思考作為一種「過程」的創造,以及ta和我們內在生命的聯結。也期待嘗試和大家共同編織、思考一種不同的書寫邏輯:當「建造」作為一種主流書寫策略時,我們可以如何嘗試通過書寫本身去「拆解和修復」世界。
課程中我們也會有一部分時間穿插討論和互動,涉及一些簡單的問題:
1.第一次閱讀(或寫作)詩歌是在什么情境下?當時的動機是怎樣的?
2.通常在什么時候(閱讀)寫作?周圍的環境,空間。
3.在閱讀(或寫作)詩歌的歷程中,對于詩歌的想象產生了怎樣的變化?
通過這次課程,提供給大家一個開放的討論環境,在互動中嘗試編織出一些屬于自己的答案。這節課想嘗試分享的不會是一個文學史的學習課程,而是讓不同的想象力張開嘴唇的空間。
PS: 本次課程請大家帶一個日常生活中自己經常使用的物品。
【閱讀材料】
可仔《洗碗時寫的詩》
多好《米》
小王《做月餅的時候,我想起久未謀面的朋友》
方李靖《火焰鳥的誕生》
李曼旎《微型恐怖小故事系列03-砧板》
徐藝函《象外采訪 | 我做的陶藝沒有那么多棱角,沒什么形狀,我也是這樣》
Le Guin:女性敘事的背袋理論
唐娜?哈拉維《與麻煩共存》|播種世界:為地球他者共存的種子背袋
Ingold, T. (2010). The textility of making.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 34(1), 91-102.
第六節、詩與舞
講師:可仔
“人不是生于思,而是生于舞。”這是一句我在關于原住民的世界學習中聽聞的話,它概述了我們創造生活的源初動機。最初期的詩歌也和集體經驗,慶祝儀式相伴生。在殖民和工業化的漫長歷程中,人們對寫作的空間想象急劇塌縮:寫作者成為了坐在搖椅和格子間,每天守候在電腦前的生產者。在這個世代,我們對寫作的想象還有哪些可能?這節課我們會一起復返原住民的世界,嘗試一起成為“山頂洞人”(你也可以更“返祖”一些成為猩猩),共同想象一種“生于舞”的生活。在名詞、概念已經被固定下來之前,我們和書本的詞語之間還可以有哪些更生動的關系?我們會嘗試一起來做詞語的肢體游戲,讓身體先于我們起筆。
PS:為了保證課程效果,參與者盡可能需要開視頻,如果參與者介意也可以不開。
【閱讀材料】
可仔工作室《詩歌工作坊手記》
結繩志《萬物的黎明:人類新史》的批判考古學
[美]羅賓?沃爾?基默爾《編結茅香:來自印第安文明的古老智慧與植物的啟迪》(種植茅香--學習有生命的語法一節)
[美]詹姆斯·克里弗德《復返:21世紀成為原住民》(導論部分)
講師:可仔,一只精靈,在人類世界的身份是寫詩和做人類學。我著迷一切想象力,以及人和萬物之間的關系。最近的愿望是自己種植一片食物森林。
在寫作和教學經驗上,一些可供參考的相關經歷:
未名詩歌獎
再望青年詩人提名獎
單讀&瑞士文化基金會“新聲計劃”
書目:《雨天,我們去紀念館》;《單讀39:自己跟自己玩的游戲》(合作作者);《我們被夾在兩道風里:海島游擊接力共寫》(合作作者,from浦口工廠);《周育茹的口述詩》(即出)
駐地寫作:2021方志小說成都《重建桐梓林》
公共寫作:《三代女性的離散與游牧》;《照護是一種弱者道德嗎?》結繩志
公眾號:可仔工作室
第七節、反諷:一堂寫作前的思修課
講師:小王
認識反諷與其說是一堂寫作課,不如說是一堂寫作前的心理建設課。假如我們將反諷看作辯證法的否定性環節,可以讓我們的主觀感受趨于客觀和全面,用以破除成見、二元對立或各種文體形式的束縛。但同時,批判的目的在于為新的發展及產出提供前提條件,而非為了批判而批判以致歸于虛無。反諷有助于我們跳出思辨的循環和語言的桎梏,跳出自我沉溺,也幫助我們逐步將反思跳出“自我”的范疇。現實生活不像思辨一般,可以持續放大自我對于事物或概念的掌控力。為了破除這種幻覺,也許我們可以從一種反諷的生活狀態開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恰恰不應止步于反諷。關系和對話的發生不在于自我的思辨和想象,不在于我們對事物所下的判斷,而在于承擔責任。在寫作面前,我們永遠需要更勇敢一點。
【閱讀材料】
克爾凱郭爾《論反諷概念》
黑格爾《美學》第一卷
本雅明《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
保羅?德?曼《解構之圖》
張棗《鏡中》
李白《月下獨酌》
波德萊爾《致一位交臂而過的婦女》
威廉?卡洛斯《便條》
保羅?策蘭《死亡賦格曲》
西西《長著胡子的門神》
第八節、走出文本:從閱讀、寫作到生活
講師:小王
或許閱讀并未使我們的寫作變得更為流暢,或許生活并不總是激發我們的創作熱情。寫作過程總是充滿挑戰,不可能全然像游戲那樣輕松。面對寫作的焦慮,我們是否常常想通過文本來保護自己?書永遠也讀不完,生活當中也存在許多無法以反諷來應對的挑戰。將矛盾簡化為二元對立的選擇題,有沒有可能只是一種方便之法?本節課一方面延續上節課的知識點,分析西方的文藝觀念對我們造成的影響,同時也將討論不同的文體,分享當代多樣化的寫作實踐。從閱讀出發,讓寫作能為生活真正提供心靈的證據。也歡迎大家一起來分享寫作當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閱讀材料】
韋勒克《近代文學批評史》
王德威《抒情傳統與中國現代性》
肯尼思?S?林恩《海明威》
何其芳《歡樂》、《生活是多么廣闊》
海明威《雨中的貓》
小王《咆哮的耳背老頭》
孫球《打工日記》
可仔《植物小史》
胡了了《中原》
張峰閣《晚禱》
柿柿《誰偷吃了草莓?》
講師:那祺偉,人稱小王。因姓氏被朋友戲稱“王爺”,誤傳“小王”。做過醫療器械黑手黨和流動圖書館書車游俠。世界文淆考研愛好者(和考試的關系是“老人與海”)。有個人公眾號“小王的涂鴉手冊”,詩集《雞蛋關于游牧的十種想象》。
第九節、文學獎的困境——以林榮三文學獎為例
講師:洪萬達
第一堂課我想跟大家介紹一下臺灣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年度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以近十年為例,其背后一連串的評審組成原則、審美轉向,并將得獎詩作加以分類,理解出一種同時是「成功卻又失敗」的范式。不說平常人,就連「作者」可能都生活在社會形塑出的一種集體幻象。文學「獎」不再光榮,僅是換皮重生,賺取生活津貼,我們如何理解「這種杰作」?
【閱讀材料】
言叔夏《白馬走過天亮》2011第七屆散文三獎
林楷倫《雪卡毒》2020第十六屆小說首獎
劉梓潔《父后七日》2006第二屆散文首獎
湖南蟲《一起移動》2014第十屆新詩獎三獎
蕭詒徽《并不》
吳家駿《新兵戰斗指南》
皓瑋《二月》
曹馭博《與蒂蒂復健一日》
游善鈞《褪色的馬》
陳昌遠《按鍵》
第十節、聊一聊自己的詩集《一袋米要扛幾樓》
講師:洪萬達
第二堂課我想接續談談自己的得獎詩作〈一袋米要扛幾樓〉,盡可能客觀地與第一堂課提及之得獎詩作做比較:〈一袋米〉是一首「破格」詩作嗎?動漫迷因梗入詩,是一種「計謀」還是一種愚勇呢?我也想問大家,現代詩一定得要有什么貢獻嗎,有沒有可能作者依靠作品救贖了自己,救贖他人,只是一種「剛好」?這回到創作的基本問題:為什么創作、又要如何創作?我會以〈一袋米〉做一次簡單的示范。
【閱讀材料】
《一袋米要扛幾樓》,洪萬達著,時報出版,2023-7-11
講師:洪萬達,1997年生,臺灣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
周夢蝶詩獎首獎
臺北文學獎現代詩組首獎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
著有《一袋米要扛幾樓》《梅比斯》《咸蛋超人》。
時間安排
5.24周六、5.25周日 20:00 -21:30 — 馮昕
5.31周六、6.1周日 20:00 -21:30 — 李曼旎
6.7周六、6.8周日 20:00 -21:30 — 小王
6.14周六、6.15周日 20:00 -21:30 — 洪萬達
6.21周六、6.22周日 20:00 -21:30 — 可仔
課程須知
每位學員都可以在 7.1 之前選擇一位講師發送自己的詩歌作品(不強求,最多三首,要求是現代詩)并得到該講師的回復。講師會在收到的所有作品中評選出 1 位 “ 最佳學員 ” 返還本次全額學費,另有 2 位 “ 優秀學員 ” 會得到一張 7 折優惠券,可用于后續 “ 文學實習生 ” 系列的任意其他課程(不可轉讓,后續課程可關注文末公眾號 “ 鳥喬的筆記本 ” )。
報名信息 / 2025
同學社Academy
1、時間:2025年5月24日-6月22日(詳見上述課程時間安排)
2、地點: 線上 · 騰訊會議(結束后,有錄播回放,有效期3個月)
3、課程對象 :同學社參與學員多為16歲以上對人文社科感興趣的小伙伴;如對課程有濃厚興趣,也歡迎其他年齡段學員報名。
4、報名費用:980元
6、課程優惠:
早鳥價:930元/人,早鳥報名截止日期為2025年5月15日。
雙人以上團購價:930元。
早鳥加雙人以上團購價:910元。
同學社課程分享福利:將此文分享到朋友圈集齊20個贊,報名課程可再減免50元。
7、報名方式: 請添加同學社小助手微信:shewen123321。簡單自我介紹后,聯系同學社Academy小助手進行微信或支付寶轉賬。營地成行后,小助手會將導師和學員加到同一微信群進行后續課程交流。
8、退費說明: 課程成行后,活動前14天之前取消的,退還90%活動費用; 活動前10天之前取消的,退還70%活動費用;活動前10天內及當天取消的, 不予退款。
暑期其他項目/ 2025
同學社Academy
同學社 Academy
2025年暑假項目
往期項目/ 2025
同學社Academy
一、寒暑期學術生活營
《2019年暑期學院@北京 | 反思習以為常的生活,成為更完整的人》
《 2020年寒假學院@北京|人類學、社會學、哲學》
杭州學術生活營地 · 分享會
二、人類學田野調查體驗營
泉州營地 · 民間信仰參與式觀察
三、自我探索與藝術共創營
杭州自我探索營地
四、線上系列課程/活動
五、線下系列課程/活動
《2019年十一課程@北京|重拾大學的人文精神》
六、專業和學校系列分享會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