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農耕社會人們對土地的深層依戀,又或許是傳統家國、宗族的文化的影響,使得國人的思鄉情在世界文化中具有顯著獨特性。
無論你飛得多高,走得多遠,故鄉永遠在你的心里占據了比較重要的位置,懷鄉念親,也一直是文學創作中最主要的題材之一。
翻開詩詞書卷,諸如此類的詩詞,不勝枚舉。“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詩句,更是傳誦千年。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也是一首思念家鄉的小詩《鄉思》。
《鄉思》
李覯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這首詩的作者李覯(gòu)在如今來說比較冷門,甚至很多人都會把他的名字給讀錯,可在他生活的北宋時期,他是知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詩人。
李覯字泰伯,今江西南城人,他家在南城盱江邊,后來他在家創辦了盱江書院,故號盱江先生。
李覯出生普通農家,家境不好,他卻對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和極大的天賦,因此5歲時便知聲律、習字書,10歲通詩文,未及弱冠,在當地便有了較高的才名。
學而優則仕,李覯積極入世,可是連續幾次科舉都落第,眼見仕途渺茫,他索性退居家中,潛心著述。
他的后半生主要以講學授徒為生,培養出不少優秀人才,像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著名文臣鄧潤甫等都是他的弟子,連王安石也常和他交流,在當時被稱為盱江一時儒宗”。
后來經過范仲淹等人積極舉薦,李覯才得以踏上仕途,卻仍然活躍在教育界,在太學任教。
李覯政治上的不得志,又長期生活在農村,因其詩作多反映現實生活,情感真摯,語言質樸,即以打動人心。上面這首《鄉思》便是其代表作品。
李覯在異鄉漂泊時,在某個傍晚,獨自登高望遠,望著落日余暉,心中對家鄉的思念如潮水般涌來,于是寫下了這首飽含深情的詩篇。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
人們都說太陽落山的地方就是天涯,我竭力朝天涯眺望,卻還是看不見我的家。
在古代人們認知有限,當看到太陽落山,便覺得那是世界的盡頭,所以常把落日與天涯聯系在一起。
這句詩陳述了一個常見的說法,可詩人極力朝著人們所說的天涯望去,他能看到落日,望斷天涯,卻怎么都看不到自己的家。
“望極” 生動地表現出詩人眺望的專注和執著,可即便如此家依然遙不可及。一個 “不見”,把距離轉化為心理重量,將詩人內心的失落之情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
詩人這種對家鄉求而不得的無奈,我們其實也能理解。今天的高鐵飛機速度再快,不也追不上自己心中膨脹的思念。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云遮”。
本來就惱恨那碧綠的山巒把我和家分隔,沒想到層層暮云,還將那碧綠的山巒層層遮擋!
詩人為什么看不見家呢?是因為家鄉被那眼前欺負不斷的碧綠山巒遮住了,本來山巒就已經讓人可恨了,可沒想到那碧山還被層層暮云所遮擋。
暮云的出現,讓原本就難以望見的家鄉變得更加遙不可及,就像詩人的思鄉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的失望后,變得愈發濃烈?!斑€被” 二字,加強了語氣,讓詩人內心的惆悵一再升級,把那種濃濃的思鄉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短短四句,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復雜的典故,有的只是簡單的語言,尋常的意象。
可詩人通過 “落日”“天涯”“碧山”“暮云” 等一系列意象,精妙的寫作手法,讓內心的情感得以層層遞進的體現,給讀者留下了無盡的回味。
這種對思鄉之情,即便歷經千年,依然能引起無數游子的共鳴。
文中圖片來源于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