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今天咱來嘮嘮一個讓不少家庭都頭疼的事兒——老人去世后,留下一筆幾十萬的存款,家人明明知道密碼,可到了銀行就是取不出來,這到底咋回事?
前陣子,有個事兒上了熱搜,就挺典型的。一位老人走了,家人發(fā)現(xiàn)老人銀行卡里有不少存款,想著密碼也清楚,取錢還不是輕輕松松的事兒?結果到了銀行,工作人員一句“對不起,沒有合法繼承證明,我們無權放款”,直接讓家人傻眼了。
就算你是老人的親兒子、親女兒,拿著銀行卡,密碼也正確,可就是取不出錢,這事兒擱誰身上能不郁悶?
好多朋友可能覺得,銀行這也太不近人情了,自己的親爹,咋還不能取錢呢?但咱換個角度想想,銀行這么做其實是在“按規(guī)矩辦事”。你想要是有人盜用了密碼,冒充家屬來取錢,那銀行不得擔責任?
要是家里有多個繼承人,對這筆錢分配有爭議,銀行隨便把錢給了一個人,那不得引發(fā)家庭大戰(zhàn)?要是銀行違規(guī)放款,以后出了問題,誰又能來擔這個責任呢?所以說,銀行不是不認密碼,密碼只是打開賬戶的“鑰匙”,可不是證明你擁有這筆錢的“鐵證”。
那到底咋才能把這筆錢取出來呢?關鍵就在于一份文件——公證書。這可不是走個形式那么簡單,它是法律層面的身份證明和權屬轉移確認書。有了這份公證書,銀行才能放心把錢從“死者賬戶”轉給你。
為啥公證書這么重要呢?它能確認你是法定繼承人,還能證明其他繼承人都沒意見,確保這筆錢轉移不會引發(fā)法律風險。有了它,銀行放款才安心,不然銀行哪敢隨便把錢給你呀。
那這公證書咋辦理呢?其實也不難,但得提前知道流程。你得找個正規(guī)的公證處,逝者戶籍地、居住地或者銀行所在地的公證處都行。到了公證處,得提交一堆材料,像死亡證明,這個得派出所或者醫(yī)院開;還有戶口簿、結婚證、出生證,這些都是用來確認家庭關系的;再加上申請人的身份證明和簽署的承諾書。
公證處會對這些材料進行審查、調查、核實,都符合條件了,才會出具公證書。等你拿到公證書,再帶上自己的身份證,就可以去銀行安心取款了。整個過程都是合法透明的,費用一般也就幾百塊錢,而且全國通用。
除了辦公證,還有沒有別的辦法能把錢取出來呢?還真有,不過下面說的這幾種辦法,各有利弊。
第一種,要是有密碼,可以用ATM分次小額取款。但這個辦法風險挺大,一旦銀行知道了這事兒,賬戶立馬就會被凍結。
第二種,就是前面說的辦好公證書,然后正規(guī)合法取款,這種方式銀行肯定一路綠燈,最安全、最合法、最靠譜。
第三種,要是不知道老人把錢存在哪家銀行了,可以申請法院“查詢調令”,讓法院統(tǒng)一調查處理。不過這辦法比較麻煩,耗時也長。
其實很多人都沒考慮過一個問題,就是老人走了以后,這筆錢到底該咋留?,F(xiàn)實中,因為老人留下的存款,家人之間產生爭執(zhí)的事兒太常見了。老人走得安詳,可留下的存款卻成了家人矛盾的導火索,多讓人鬧心。
所以老人在生前最好就做好規(guī)劃,立下遺囑或者提前去公證,這對家人來說,真的是最大的善意。別以為“說過就算”“寫張紙條就行”,沒法律效力的遺愿,根本沒用,到頭來還是麻煩一堆。
咱常說,把錢存銀行最安全。但仔細想想,真正安全的不是銀行,而是咱自己有沒有做足準備。生前規(guī)劃好財產去向,和家人之間早做溝通,留下合法有效的文件,這樣才能避免以后因為錢的事兒產生矛盾,別把愛變成麻煩。
密碼在這事兒上,其實就是個工具,真正能打開“財產大門”的鑰匙,是公證。家人們,你們家里有沒有遇到過類似“存款取不出”的煩心事?你們對“密碼也沒用”的銀行規(guī)定又是咋看的?有沒有考慮過立遺囑或者提前做財產安排呢?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說說你的看法,說不定能給和你有一樣困惑的人一些啟發(f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