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借酒作《蘭亭序》,也有人醉酒舞劍。
而在文學作品《水滸傳》中,魯智深更是打了四角酒,引出了拳打鎮關西的名場面。
那么古人到底有多喜歡酒,四角酒又是什么概念呢?
酒的計量標準
在較為久遠的古代,“角”主要指動物頭頂的突起物,比如羚羊角、牛角等。
青銅器普及前,盛酒的器皿主要以角為主。
后來青銅器制品越來越多,古人對酒具的要求也更高,動物角逐漸被拋棄,用青銅器制作而成的酒具越來越多。
在這個過程中,酒具的外形也發生了諸多變化,不再拘泥于動物角這一種固定的形態。
于是,古人在摸索過程中,創造了諸多形態的酒具,其名稱也更加豐富化。
比如爵、觚、觶、散、觴等,就是在這個過程中演化而出的。
這種變化所帶來的影響需要從多方面進行理解。
首先,不同類型的酒具側面體現了華夏文明的發展歷程。
另一方面,酒具的細化代表社會等級制度的加劇分化。
《禮記》屬五經之一,在這本書里,有“尊者舉觶,卑者舉角”這樣的話。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即高位者用觶,下位者用角。
秦始皇統一六國后,關于容器的標準進一步規范。
其中,斛、斗、升、石、兩、斤開始大量在全國普及。
而角因其特殊性,沒有成為通用性容器單位,而是作為酒具繼續流傳。
從“斛”的字體架構與形態來看,它顯然有“角”的影子,可以粗略的認為,斛是以“角”為其中一個參考物而制成的。
故宮博物院中的漢代“建武二十一年斛”是圓柱狀,而臺州博物館中收藏的古代斛則是四棱臺形狀。
在唐朝之前,一斛為十斗,到了宋代,一斛為五斗。
這種變化表明,容器的標準與形狀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即使是同一個計量名詞,也存在很大差別。
《毛詩故訓傳》是《詩經》的其中一個注本,書中曾對容器標準有過詳細的介紹。
上面提到的觶所對應的容量是三升,并特別說明三升是合適的量。
而角則是四升的量,到了這個量級就不能“自適”,也就是說普通人喝一角酒,其實是有些過了
秦漢時期,一升差不多是180~220毫升,如果取中間值,那么一升就是200毫升,相當于0.4斤。
一角是四升,約1.6斤酒。
放到現在,能喝1.6斤酒的人,雖然比較少見,但也到不了酒量很夸張的程度。
古人的酒量有多大
不過,一角酒的量級,其實遠不是古人酒量的天花板。
在《水滸傳》中,魯智深曾在店里要了四角酒。
如果按照以上的計算標準,四角相當于6.4斤,這等體量已經到了十分夸張的地步。
但是“升”這種計量單位,在秦漢時期與宋朝時期的標準是有區別的。
根據相關資料,南宋時期的一升相當于現在的800毫升,也就是1.6斤,比秦漢時期的標準多出了整整1.2斤。
如果魯智深能喝掉四角酒,那他真的是能在喝酒這方面封神了。
除魯智深外,武松也是喝酒的高手。
在進入景陽岡打虎之前,他在“三碗不過岡”的酒館里連續喝了十八碗才作罷。
不但沒有醉倒,還借著酒勁打死了一只老虎。
這種有些神化的故事當然不會與現實完全一樣,但也側面透露出宋朝人喜歡喝酒的特點。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本是武將出身,十分喜歡喝酒,之后的歷代宋朝皇帝,也對酒頗有好感。
而在詩人之中,陸游對酒尤其喜愛,酒量不好的蘇軾,也常常倒一杯酒慢酌。
宋朝的酒文化十分繁榮,但是酒的度數并不高。
北宋時期,古人剛學會蒸餾,大部分酒的度數不到20度,大概跟現在的黃酒度數差不多。
根據一些學者的驗證,武松在景陽岡喝的酒差不多就屬于這類。
考慮到這種酒在小說中被稱為烈酒,那么魯智深在酒館里買的那四角酒,很有可能度數更低。
不過話說回來,雖然宋朝的酒放在現在只能算低度酒,但是要一口氣喝掉二十多斤,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