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云南怒江“媽媽工廠”開創“彈性工作+按件計酬+嵌入式托育”模式(引題)
183臺縫紉機織就家門口就業幸福網(主題)
胡涵璇 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周玉林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翠屏街道的永昌服飾“媽媽工廠”以“彈性工作+按件計酬+嵌入式托育”的創新公式,開創的“就業+教育+托育”模式,不僅讓183名女工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更破解了120個家庭面臨的“四點半難題”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翠屏街道,永昌服飾“媽媽工廠”用183個工位組成一個溫情車間——這里沒有傳統工廠刺耳的喇叭聲,取而代之的是媽媽們交流育兒經驗的輕聲細語;不見嚴苛的打卡機,只有“孩子發燒可隨時離崗”的暖心告示。
當銀針牽引彩線在布料上起舞,這個由易地搬遷婦女撐起的巾幗車間,正以“彈性工作+按件計酬+嵌入式托育”的創新公式,破解易地搬遷婦女“搬得出、穩不住、難致富”的困境,讓每一件遠銷海外的服飾都帶著家的溫度。
五分鐘半徑的母愛循環
清晨六點半,永昌社區的胡艷妹已在廚房忙碌。灶臺上熱氣氤氳,鍋里翻滾著一家五口的早餐。目送孩子背著書包出門后,她步履輕快地走向樓下的永昌服飾“媽媽工廠”——這家開在社區里的服裝廠為像她這樣的媽媽們編織出事業與家庭平衡的幸福網。
“以前在外打工,只能隔著手機屏幕看著孩子一點一點長高。現在不僅每月能掙3000多元,還能準時回家給孩子做熱乎飯,這才是真正的生活。”胡艷妹的手指在縫紉機上翻飛,臉上漾著滿足的笑容,“最開心的是,孩子放學進門就能喊一聲‘媽!我回來了’。”說話間,縫紉機的“嗒嗒”聲也帶上了歡快的節奏。
質檢臺前的人生新篇
47歲的彭新來是永昌服飾“媽媽工廠”里備受尊敬的資深質檢員。作為服裝出廠前的最后一道“守門人”,她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贏得了同事們的稱贊。被年輕女工們親切地稱為“彭姐”的她,在工作中是可靠的“大姐大”,在家里則是一位操持著五年級學童日常的暖心母親。
2022年,彭新來通過招工培訓后入職,這份工作成為她婚后十余年來最穩定的職業依托。雖然每天乘坐公交車往返需要將近一小時的時間,但這位性格開朗的質檢員總能用她標志性的爽朗笑聲感染整個車間。“以前在飯店打零工,工作不穩定,收入也沒保障。”彭新來一邊仔細檢查著成衣,一邊自信地說,“現在只要保證出勤,月收入能穩定在5000元以上,還能按時回家給孩子做飯。”
從油煙繚繞的后廚到井然有序的質檢臺,從顛沛流離的臨時工到受人尊重的技術骨干,彭新來在縫紉機的嗡鳴聲中,不僅找到了事業的新起點,更找到了人生的新坐標。
時光里的雙重成長
在永昌服飾“媽媽工廠”,一場關于愛與成長的溫暖實踐正在書寫。
女工楊玉榕正專注地進行著物料分揀工作,一歲半的女兒乖巧地坐在身旁。她動作嫻熟地將各色布料按品類、規格逐一分類,時而低頭核對生產清單,時而調整物料擺放位置……車間里的燈光柔和而明亮,映照在她專注的面龐上,顯得格外動人。
“這要感謝廠里實行的‘媽媽崗’政策,現在既能準時接送兩個孩子上下學,還能帶著最小的寶寶來上班。”楊玉榕一邊忙著手頭的活兒,一邊欣慰地說。“廠里還專門設置了兒童活動室、學習室,讓我們這些媽媽既能安心工作,又不耽誤照顧孩子。”
車間負責人張俐仙介紹道:“我們開創的‘就業+教育+托育’模式,不僅讓183名女工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更破解了120個家庭面臨的‘四點半難題’。”
每到下午四點半,放學的孩子們歡快地涌進這個特別的課堂——這里有琳瑯滿目的益智玩具,種類豐富的藏書,更有志愿者輔導作業。而在隔壁的“第二課堂”里,媽媽們正在學習新的職業技能。就這樣,媽媽的工作與孩子的成長同頻共振。
暮色漸沉,車間里白熾燈的光斑在縫紉機面板上輕盈躍動。計數器不斷跳動的數字,默默訴說著40萬件遠銷歐美的成衣故事——這里縫制的不僅是精致的服裝,更是一位位婦女走向獨立自信的“人生華服”。
在這里,縫紉機的“嗒嗒”聲不僅是生產的節奏,更是生命蛻變的樂章。正如員工彭新來所說:“從前總以為這輩子只能圍著灶臺轉,現在這份工作讓我供得起孩子讀書,撐得起一個家。”
來源:中國婦女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