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省某區級崗位,4 萬人競爭 1 個職位,其中 211 碩士 300 多名,985 研究生近 500 名!” 這條刷爆朋友圈的消息,讓無數考生直呼 “太卷了”!
現在咱們國家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速度有變化,產業結構也在調整。在這種大環境下,年輕人心里焦慮在所難免。在國家 18 到 35 歲的人群里,有 67% 的人把 “工作穩定性” 當成找工作時最先考慮的因素,說明大家都想找個穩穩當當的工作。
高學歷人才好多都扎堆往體制里鉆,985 碩士在街道辦整理文件,海歸博士去競爭社區網格員的崗位,這就導致人才市場供需不太對得上,出現了 “學歷通脹” 的情況。
以前大家就知道它是個 “鐵飯碗”,現在可不止這些。互聯網行業有 35 歲危機,教培行業大震蕩,房地產行業也在調整,跟這些行業比起來,體制內工作抗風險能力強,能抵御經濟周期變化帶來的影響。
在婚戀市場上,公務員身份有優勢,職業尊嚴方面有一定溢價;對下一代也有好處,能帶來子女教育資源;養老醫療體系也有保障,是一輩子的事兒。國家提倡共同富裕,在這個政策背景下,基層崗位有了新意義,成了參與社會治理、實現公共價值的新途徑。
專科生在考公這事兒上也有機會。基層治理需要了解當地情況的人,專科生在這方面有優勢,像地緣文化認同、方言溝通、群眾工作方法這些,專科生更擅長。而且職業教育和崗位需求能對上,像應急管理、社區服務這些崗位,和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剛好能銜接上。還有用人導向也在變,深圳龍華區都開始試點 “崗位勝任力模型” 了,把群眾工作能力當成核心考核指標,不只是看學歷。
公務員聘任制的改革,北京、江蘇等地都在試點,績效考核從以前那種比較安穩的模式,變成現在競爭更激烈的 “競技模式” 了。比如說有個試點單位,把 30% 的績效獎金和創新指數掛鉤,你得努力創新、干出成績才能多拿獎金。對新入職的公務員來說,能力提升的壓力也變大了。長三角有個城市,新入職公務員每年參加培訓的時間,從原來的 48 小時增加到 120 小時,得不斷學習進步。而且職業流動性也變強了,四川省建立了體制內外人才流動的 “旋轉門” 機制,3 年就從市場引進了 127 名專業人才。
年輕人在報考公務員的時候,要好好想想自己為啥考公,是因為害怕找不到工作,逃避就業壓力才考,還是真的有使命感,想為社會做點事兒才考。備考3 年,時間花出去了,經濟上也有支出,要分析分析自己的優勢、劣勢,看看和崗位要求合不合適,崗位以后的發展空間大不大。
大家一開始可能是因為生存焦慮才去考公,但最終應該走向個人價值的再次覺醒。未來的公共服務領域,可不是只要會考試競爭的人,而是需要那些能在政策落實的最后環節發揮作用,實實在在為老百姓做事的建設者,還有能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開創全新治理模式的創新者。
對于專科生來說,基層崗位可不是沒辦法才選的,這是參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好機會,是個新入口。專科生在基層能發揮自己的優勢,為家鄉、為群眾做點實事,實現自己的價值。
高學歷的也得明白體制不是用來逃避風險的地方,而應該是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轉化為實際成果的實驗場。利用自己的學識和能力,在體制內做出一番事業,推動社會進步。
在如今這個時代,考公就像一場大考,每個人都得認真思考一個問題:怎么才能讓自己的個人價值和社會的需求合拍,一起向前發展?這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未來,也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