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破冰:全國首例!信陽新出讓土地全面推行現房銷售
5月13日,河南省信陽市住建局發布《關于加強商品房預售管理工作的若干措施(試行)》,明確自文件印發之日起,新出讓土地開發的商品房項目一律實行現房銷售。此舉使信陽成為2025年全國首個全面落實現房銷售政策的城市,標志著中國房地產調控從“保交付”向“防風險、提質量”的深層次轉型。
根據政策細則,信陽采取 “新老有別” 的分級管理:#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已開工項目:按原標準執行(投入資金達25%或工程進度過半可預售);
新開工項目:需主體封頂方可申請預售;
新出讓地塊:強制現房銷售,以土地合同簽訂時間為準。
業內人士分析,信陽此舉直擊期房銷售痛點——爛尾風險、貨不對板、資金挪用等問題,旨在從源頭切斷風險傳導鏈,重塑購房者信心。
政策背景:從“高杠桿”到“高質量”:一場遲到的行業革命
信陽樓市新政的推出,與近年房地產行業深度調整密不可分。2022年河南多地曾爆發期房交付危機,信陽亦受波及。此次政策明確“化風險、去庫存、控增量”三大目標,既呼應中央“構建房地產發展新模式”的導向,也直面地方市場現實:2025年1-4月信陽僅成交1宗涉宅用地,庫存去化壓力顯著。
值得關注的是,政策并非“一刀切”。對已納入保障房計劃的項目,允許收購存量商品房轉化,并配套契稅補貼、公積金貸款額度提升(高層次人才最高可貸110萬元)等激勵措施,形成“疏堵結合”的政策組合拳。
行業沖擊:房企洗牌加速:“躺賺時代”終結,品質競爭開啟
現房銷售對開發商資金鏈提出嚴峻考驗。傳統期房模式下,房企從拿地到回款僅需6-12個月,而現房銷售周期拉長至2-3年,資金占用壓力陡增。信陽新政進一步要求房企“用自有資金購地”“禁止抽逃項目資金”,直接淘汰依賴高周轉、低品質的中小房企,行業集中度或將進一步提升。
不過,政策也為實力房企打開新賽道。如湖北荊門試點現房銷售的項目,認購率超八成;裝配式住宅、智能社區等高品質產品更易獲得市場青睞。上海易居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指出:“現房銷售倒逼房企從‘規模競賽’轉向‘產品力競爭’,行業將迎來真正的供給側改革。”
購房者利好:“所見即所得”:風險降低,但價格會漲嗎?
對普通購房者而言,現房銷售意味著“一手交錢、一手交房”,規避了爛尾風險,且房屋質量、配套設施可實地查驗,維權成本大幅下降。信陽同步推行“交房即交證”,進一步保障業主權益。
不過,市場擔憂現房銷售可能推高房價。信陽對此早有預案:取消新房價格指導,由市場供需自主定價。分析師認為,短期看,現房項目因資金成本高或價格微漲,但長期將通過品質提升實現價值匹配。
全國風向:現房銷售試點擴圍:哪些城市可能跟進?
信陽并非孤例。海南自2020年全域推行現房銷售,合肥、長沙等地也在部分地塊試點。中指院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全國超30省市出臺現房銷售相關政策,配套措施包括延長土地款繳納期限、契稅補貼等。
專家預測,未來政策將呈現“兩極分化”:庫存壓力大的城市(如部分三四線城市)優先試點,通過減少供應加速去化;而一線及強二線城市因土地財政依賴度高,可能采取漸進式調整。
挑戰與展望:金融配套待完善,行業轉型路漫漫
盡管現房銷售是行業大勢所趨,但全面落地仍面臨阻力。廣東省城規院李宇嘉指出,現行土地財政和開發貸體系均基于預售制設計,若缺乏低息貸款、地價下調等配套,房企拿地積極性將受挫。
信陽的探索為全國提供了樣本:嚴控增量與化解存量并行,用市場化手段引導行業升級。正如華創證券分析師許常捷所言:“現房銷售不僅是銷售模式之變,更是房地產從‘金融屬性’回歸‘居住屬性’的關鍵一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