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張掖山丹縣境內蒼茫的戈壁上,平行延伸著兩條外貌結構完全不同的古長城遺存——漢明長城遺址。走近漢明長城,那股撲面而來的歷史滄桑感,瞬間將人拉回往昔歲月,它宛如一部鐫刻著歲月印記的無言史書,演繹著古今傳奇。
甘肅是長城資源大省,境內長城總長度3654公里,居全國第二。山丹縣境內長城總長365公里,其中漢長城94公里、明長城271公里。山丹漢、明長城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長城,被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也是中國境內唯一“漢明長城并行存在”的古遺址。
在山丹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一段段城墻不時躍入眼簾,留心觀察可以看到一道較深的壕塹,它就是漢長城。漢長城,建于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100多年,以壕溝和自然河烽燧構成,雖然年代久遠,但依然清晰可見。
漢長城以壕溝代替了墻垣,明長城則是筑墻為障。明長城,建于明隆慶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由黃土夯筑的墻、墩、列障構成。至今留存較為完整的長城段,在國內絕無僅有。
在這里,明長城和漢長城時而重合,時而分離,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里,兩者相距在10米至80米之間,平行延伸。走近漢明長城,讓人感到一股撲面而來的歷史滄桑與厚重。斷壁殘垣之間,蘊含著烽火硝煙、金戈鐵馬,民族興衰、朝代更迭;殘缺之中,折射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魂魄。
在黛藍色山脈的映襯下,漢明長城蜿蜒并行,高于地面的黃色城墻是明長城,而顏色稍深的壕溝是漢長城,兩條跨越千載的古長城最近處不過十余米,仿佛攜手講述著遠古的故事……它們也猶如兩位忠誠的衛士,守護著這片古老的土地,也見證了絲綢之路的興衰變遷。
烽火臺,又被稱為烽燧,是古代邊防體系中至關重要的設施。它主要用于點燃狼煙,以傳遞軍情和訊息。在山丹的漢明長城沿線,這些古老的烽火臺靜默地訴說著邊陲的滄桑歷史,見證了無數英勇的邊疆戰士在此駐守與奮戰。
蜿蜒于山丹大地的長城墻體,雖歷經風雨洗禮,卻依然屹立不倒,一截截土墻、一抔抔黃土都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故事、都彌漫著歷史的芬芳。而今,我們站在這里,仿佛能聽到那古老的戰鼓聲,感受到那份堅貞與奉獻的力量。
硤口古城,又名“澤索谷”,漢代置硤口城,是漢明長城的重要城障。城門洞全以磚砌,輔以生鐵灌縫,固若金湯,俗稱“生鐵城”。硤口古城始建于明萬歷二年(公元1574年),乃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驛站。千百年來,它見證了無數金戈鐵馬、烽火狼煙,訴說著千年長城的古今風華與璀璨文明。
“朔方烽火照甘泉,長安飛將出祁連”。站在古老的烽火臺上,望著大漠戈壁,想象著古代戍邊將士保衛國家的情形,不由得感嘆歷史的變遷和滄桑。但愿先祖留下的烽火臺能夠長留天地間,與祁連山一起守護著這片熱土。
長城,這道蜿蜒在戈壁群山之巔的巨龍,它不僅僅是一道墻,更是中華民族堅韌不拔、勇往直前的象征,承載著無數英勇與智慧的故事,讓人心生敬仰,感慨萬千。如今的山丹,漢明長城化作文化、經濟紐帶熠熠生輝,古絲綢之路正呈現出嶄新的發展前景。
來源:中國甘肅網
文字:西北角·中國甘肅網記者 屈杰文 王如
圖片:成林 劉宗新
特別聲明:
1.微游甘肅內容文章旨在宣傳甘肅文化旅游,只用于分享,不做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2.由于條件所限,在轉載之前無法與所有權利人聯系授權,可能出現部分原創圖片或文字未署名,請聯系添加。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