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古城甘泉路小東門附近的“娛樂城”,是上世紀90年代揚州市區的娛樂中心,承載著不少揚州人的記憶。這里還曾是史可法被俘的地方,隨著時代發展,這里的老建筑逐漸復歸平靜。近日,娛樂城片區更新改造一期工程主體施工完成,小東門舊址甕城得以再現,成為眾多市民和游客新的“打卡點”。
5月14日,現代快報記者在現場看到,按照歷史原貌進行復建的小東門甕城已經雛形初現,青磚灰瓦間,小秦淮河畔的傳統建筑群錯落有致,復原了青磚層疊的城垣風貌,在城墻東側鐫刻“小東門舊址”金色大字,配以明代江都縣城圖與歷史簡介,重現了這座始建于1357年的古城門昔日“人擠人”的繁華景象。同時,在中部臨河處新建的兩層觀景閣樓尤為矚目,飛檐翹角下木質回廊與近水平臺形成了古城內的一處“制高點”,游客可登樓憑欄,盡覽小秦河風光。
據施工人員介紹,改造工程恢復了小東門遺址原來的甕城造型,連舊磚都是從專門挑選的城墻磚。改造還保留了沿河邊以前居民使用的一口古井,這口古井從明朝就一直保留到現在。
小東門的娛樂城過去非常熱鬧,是揚州曾經的娛樂中心、老城的地標性建筑。娛樂城里影院、游戲廳、桌球、歌舞廳一應俱全,娛樂城還有個戲院叫南京大戲院,專門表演揚劇,有時還會唱京劇。這一文化場所,承載著幾代揚州人的美好記憶。
據史料記載,1357年,揚州因戰亂人口銳減,元帥耿再成、僉院張德林因城曠難守,利用宋大城西南隅改筑為揚州舊城。城周約5.8千米,設城門5處,在先春門(俗稱大東門)南1000米處,新開一座略小的城門,便于市民進出,俗稱小東門。小東門的甕城內設有關帝廟,供奉武圣關羽。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在多鐸的率領下,從亳州、徐州兩路進兵,向南推進,一路上勢如破竹,直至揚州。史可法帶領揚州軍民,堅守孤城。4月25日,揚州城破,史可法在小東門被俘,不屈被害。揚州人為緬懷史可法,在小東門內設香案龕洞,供朝靴一只。
1951年,揚州城改造,拆除小東門,將小東門路向東延伸、取直,向西和甘泉路連通,形成如今的甘泉路。1952年1月27日,蘇北行政公署撥款,在關帝廟舊址興建大會堂并投入使用。大會堂西靠北城根,面向甘泉路,采用磚木結構,草屋頂,長條凳,可容納近千人,僅作為開會的場所。后來又先后更名為紅旗劇場、紅旗影劇院。20世紀90年代,該樓翻建成4層樓房,易名為“娛樂城”,經營影院、游戲廳、桌球、歌舞廳,風靡一時,直到2004年宣布關門停業。不少市民感慨:“小東門和娛樂城承載了幾代揚州人的歷史記憶,看著這些建筑,我們仿佛又回到了過去時光。”
據了解,娛樂城片區一期工程涵蓋原娛樂城、天海浴城及北城根15號老小區,通過保留歷史肌理、活化老建筑功能,打造集民俗文化、美食體驗與濱水休閑于一體的城市空間。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顧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