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團隊在《Journal of Virology》上發表題為“Heat shock protein A1 inhibits the replication of 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 by degrading viral RNA polymerase 3D through chaperone-mediated autophagy”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熱休克蛋白A1(HSPA1)在FMDV感染中的抑制作用,為宿主-病毒互作提供了新視角,并為開發基于HSPA1/CMA的抗FMDV療法奠定了理論基礎。
文章摘要
口蹄疫病毒(FMDV)是一種嚴重危害偶蹄動物的單股正鏈RNA病毒。本研究揭示了HSPA1在FMDV感染中的抑制作用。通過調控HSPA1的表達,發現其特異性靶向病毒RNA復制階段,通過伴侶介導的自噬(CMA)途徑降解病毒RNA依賴的RNA聚合酶(RdRp)3D蛋白。突變分析表明,3D蛋白的421QEKLI425基序是HSPA1介導降解的關鍵位點。阻斷CMA途徑可顯著促進病毒RNA復制,而激活CMA則抑制病毒增殖。該研究不僅闡明了HSPA1在FMDV感染中的新機制,還為抗病毒治療提供了潛在靶點。
HSPA1抑制FMDV RNA復制階段機制示意圖
研究背景
口蹄疫病毒(FMDV)屬于小RNA病毒科,其RNA復制依賴非結構蛋白3D(RdRp)的聚合酶活性。宿主細胞通過多種機制調控病毒復制,但宿主蛋白對FMDV 3D的調控尚未明確。熱休克蛋白(HSPs)作為分子伴侶,在病毒感染中發揮復雜作用:HSPA1(HSP70家族成員)已被報道促進腸道病毒A71(EV-A71)的進入和釋放,但其在FMDV中的作用未知。本研究旨在探究HSPA1是否通過靶向3D蛋白調控FMDV復制,并解析其分子機制。
結果展示
1.HSPA1抑制FMDV感染
過表達HSPA1的細胞中,病毒RNA水平和病毒滴度顯著降低,病毒結構蛋白水平也受到抑制(圖1A-C)。相反,在敲低HSPA1的細胞中,病毒RNA水平和病毒滴度顯著增加,病毒結構蛋白水平也相應升高(圖1F-H)。這些結果表明HSPA1對FMDV感染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
圖1 HSPA1抑制FMDV感染
2.HSPA1靶向病毒RNA復制階段
HSPA1的過表達顯著降低了病毒負鏈RNA的水平,表明HSPA1特異性地抑制了FMDV的RNA復制階段(圖2C-D)。然而,HSPA1對病毒5’UTR的翻譯效率沒有顯著影響(圖2H-I),這表明HSPA1的作用主要集中在RNA復制階段。
圖2 HSPA1特異性靶向病毒RNA復制階段
3.HSPA1通過CMA途徑降解3D蛋白
免疫沉淀實驗顯示HSPA1與3D蛋白直接結合(圖3E)。使用自噬抑制劑CQ處理細胞后,HSPA1對3D蛋白的降解作用被顯著抑制(圖4D)。進一步的實驗表明,HSPA1通過伴侶介導的自噬(CMA)途徑降解3D蛋白,而不是通過巨自噬途徑(圖4E-F)。經激活或阻斷CMA途徑發現HSPA1主要通過CMA途徑介導3D蛋白的降解(圖4H-K)。
圖3 HSPA1對FMDV的3D蛋白具有降解作用
圖4 HSPA1通過分子伴侶介導的自噬(CMA)途徑促進3D蛋白的降解
4.421QEKLI425基序是降解關鍵
突變分析顯示,421 QEKLl425 是 3D 蛋白中 HSPA1 通過 CMA 途徑識別的關鍵基序。突變該基序后, HSPA1 對 3D 蛋白的降解作用被顯著抑制(圖 5A-B )。此外, 3D 蛋白的前體 3BCD 也含有該基序,且 HSPA1 同樣能夠通過 CMA 途徑降解 3BCD (圖 5B )。
圖 5 阻斷CMA途徑促進FMDV的復制
5.阻斷CMA途徑促進病毒復制
敲低LAMP2A后,FMDV的RNA水平顯著增加,但病毒蛋白水平和病毒滴度沒有顯著變化(圖6A-C)。這表明阻斷CMA途徑可以促進病毒RNA的復制,但對病毒的組裝和釋放沒有顯著影響。
圖6 阻斷CMA途徑促進FMDV感染
結語
本研究揭示HSPA1通過CMA途徑選擇性降解FMDV 3D蛋白,抑制病毒RNA復制的分子機制。關鍵發現包括:
1.靶向特異性:HSPA1通過多肽結合域直接結合3D蛋白,依賴ATPase活性促進其降解,與HSP70的經典功能一致。
2. CMA途徑的獨特性:與巨自噬不同,CMA通過識別3D的QEKLI基序實現精準調控,解釋了病毒RNA復制受限的分子基礎。
3. 治療潛力:激活HSPA1或CMA通路可能成為抑制FMDV的新策略,尤其針對3D蛋白保守基序的設計藥物具有前景。
與EV-A71中HSPA1的促病毒作用相反,本研究凸顯了HSPA1功能的病毒依賴性差異,可能與FMDV和EV-A71受體利用及復制策略不同有關。未來研究可進一步解析HSPA1與3D的互作界面,并探索體內靶向CMA的抗病毒效果。
蘭州獸醫研究所郭慧琛研究員和孫世琪研究員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任玫和周海纖為共同第一作者。本文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473012、32072859、32301127)、甘肅省科技重大專項(24ZDWA004)和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23JRRA551、24JRRA012)資助。感謝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項目(項目編號:202203250012)的支持。
來源:蘭獸研防控技術團隊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內容,請點“贊”和“在看”
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