翱翔在祖國領空的殲10飛機。沈玲攝
全世界能獨立設計、制造戰斗機的國家寥寥無幾。1998年3月23日,殲10在成都首飛,這是中國航空工業歷經50余年,鑄就的“工業王冠”。
它的橫空出世,將共和國拓路蒼穹的歷史分成了兩段:一段是仿制,改進,嘗試研制;一段則是自行設計,現代化的自主研制。
不知不覺中,殲10已走過20多年。2006年,它成建制裝備部隊,讓整個世界見識了東方猛龍的利爪;2008年珠海航展、2009年國慶閱兵,世人終于看清了它的面容,大三角翼的鴨式布局,如一柄出鞘利劍。
那些曾是“機密”的故事,也慢慢解密:從膠片上的設計圖,變成“十號工程”,再到“殲10”大家族,歷時38年……前18年數次面臨“下馬”,而后又“起死回生”,最終實現首飛;后20年,是不斷試飛突破,不斷改進成長的20年。
靠5億元起步
殲10的降生,源于一個建議。
1981年年底,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的鄒家華向鄧小平同志建議,開始搞新一代殲擊機,預計初期投資約5億元。鄧小平批示:“新殲項目較為重要,前期投資5億左右,目前花錢也不多,擬同意?!?/p>
一般來說,國外搞一個新機型,沒有100億美元拿不下來,而新殲的前期經費僅5億元,以今天的眼光看,實在太少。但在1981年,這可是驚人的數字。要知道,改革開放后,鄧小平一再提出“軍隊要忍耐”,以經濟建設大局為重。在軍費壓縮的當口,為什么還要拿出5億元搞新一代殲擊機呢?
“中國停下來,世界卻在飛?!眲喼奚蠈⒃@樣描述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中國空軍。十年浩劫后,清點家底,空軍裝備實在慘得可憐。雖說我軍擁有數以千計的殲6,但這種一代戰機,只有防守之功,并無還手之力。
脫胎于米格21的第二代戰機殲7,1966年研制成功,剛開工就趕上“文革”,“文革”后空軍裝備的殲7和殲7Ⅰ總共不過幾十架。
中國也曾下大力氣研究高空高速的殲8,并于1969年7月首飛成功。然而,從首飛到設計定型用了10年。等到殲8達到實用化階段時,美軍的作戰飛機早已轉向了低空、高速、突防,殲8又落后了。以美國F16、法國“幻影”2000、蘇聯蘇27為代表的主戰裝備已發展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
1982年,空軍到法國考察“幻影”2000,葛文墉將軍親自試飛后,顯然大受刺激,他撂下話說:“如果將來和他們的飛機對抗,除非是人家犯了錯誤,否則我們絕對不可能把他們打下來?!?/p>
葛文墉回國后還特地給飛機設計師們講課,他說:“我們現在飛遠航,飛行員必須把地圖放在膝蓋上,按速度表的讀數和時鐘記的時間估算里程,按羅盤在地圖上定出當時的位置,而‘幻影’2000則已經計算機化了。它有平顯,飛行員只要將指示標識對準地面目標,就飛到了,用不著飛行員去心算,這樣又快又準。”
如今尋常的導航系統,在當時對那些研究飛機的設計師們,竟也是聞所未聞的新玩意兒。顯然,我們早被人家遠遠拋在后面。
更緊迫的是,上世紀80年代初,世界局部戰爭烽煙四起,戰爭形態也在發生變化。
1981年,以色列空軍14架飛機編隊,摧毀了伊拉克的塔穆茲核反應堆,之后全部安全返航,全程2000余公里。
空軍指揮學院訓練部副部長王明亮總結說,“80年代,一系列局部戰爭有幾個鮮明的特征。一是空中力量起主導作用,二是空中力量的主要作用是進攻,三是已經開始出現信息化戰爭的苗頭,開始使用精確制導武器。”
如何應對這些變化?鄧小平提出“首先要有強大的空軍,要取得制空權。否則,什么仗都打不下來”。這是把空軍擺到了軍隊現代化建設的首要地位。
空軍現代化,買新機無疑是最快捷的方式。為了買不買“幻影”,空軍曾組織專家研討了一個月。最后一算賬,部隊的采購費用,只夠買24架空機,要使用,不但要買飛機,還有地面維護、武器彈藥等配套也要買,總共得花幾百億。
中美建交后的蜜月期,中美還曾想合作改造殲8,美方同意提供低端發動機和雷達,不過后來因為美國公司反悔,只能作罷。
戰斗機因其對抗屬性,只能搞自主研發。中國航空工業重新制定了“更新一代、研制一代、預研一代”的發展方針,即用殲7、殲8替代老式戰機殲6;加速研制殲7、殲8的后繼改進型戰機;預研能夠滿足2000年前后空、海軍作戰需要的先進戰機。
新殲研制拉開序幕,但它要達到什么技術指標,才能與2000年世界先進飛機抗衡?什么樣的方案才能既符合中國國情,又適應現代戰爭需要?一切還有待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