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左傳》,撲面而來的盡是車轔轔、馬蕭蕭的戰爭畫面。
城濮之戰,晉國三軍有"車七百乘";邲之戰,楚莊王親駕戰車追擊晉軍;鞌之戰,齊頃公的戰車被晉將韓厥追得繞著華不注山兜圈子...
這些記載的背后,藏著春秋時代車戰的輝煌。
但是,為什么進入戰國以后,車戰就迅速退出歷史舞臺了呢?
老司機們的黃金時代
春秋時期,貴族們普遍采用馬車作為戰爭的主要工具,展現了一種獨特而典雅的戰爭藝術。
作戰時,雙方軍隊會先排列成井然有序的車陣,宛如兩幅對稱的圖案,在廣袤的原野上靜靜對峙。
隨后,戰鼓雷動,雙方戰車如脫韁野馬,迅猛地沖向對方,勝負往往就在這一瞬間決定。
這種戰車作戰的方式,快速且直接,戰斗往往能夠在極短的時間內分出高下,往往只需一回合便能決定戰局。
一旦車陣被沖破,戰敗的一方便會陷入混亂,難以迅速重整旗鼓,再次組織有效的抵抗。
春秋時期的幾場大戰,諸如襦葛之戰、城濮之戰、邲之戰,無一不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結束,戰斗往往在一天之內便能塵埃落定。
即便是到了春秋末期,如柏舉之戰這樣規模宏大的戰役,吳國軍隊勢如破竹,攻入楚國,長驅直入占領郢都,整個過程也僅僅持續了十天。
這種戰爭節奏與戰國時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戰國時期的戰役往往曠日持久,動輒持續數月乃至數年之久。
春秋時期的戰爭,不僅僅是力量的較量,更是一種貴族間的較量,其中蘊含著深厚的戰爭規則和倫理道德。
戰爭中,貴族們嚴格遵守“不重傷、不擒二毛(不俘虜年長的敵人)、不逐北(追擊敵人不超過五十步)、不鼓不成列”等原則,體現了對對手的尊重與寬容。
例如,在鄢陵之戰中,晉將郤至甚至在激戰中三次下車,向楚共王行禮,彰顯了兩國將領間的風度與氣度。
戰前的準備同樣充滿了儀式感,雙方需先下戰書,約定作戰的時間與地點,仿佛是在進行一場莊嚴的約定。
戰后,雙方還會舉行勘界、盟誓等儀式,以鞏固戰果,平息沖突。
如晉楚弭兵之盟,便是通過會盟的方式,暫時平息了兩國間的戰火,展現了春秋時期貴族間獨特的戰爭智慧與和平理念。
正是這種獨特的貴族戰爭,隱匿了車戰的缺點。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戰國時代,這一切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戰爭逐漸變得殘酷而漫長,戰車作戰逐漸被更為靈活多變的步兵與騎兵所取代,戰爭規則與倫理道德也逐漸被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所侵蝕。
春秋時期的貴族戰爭,以及背后深厚文化的底蘊,最終成了歷史的絕響。
新時代的降維打擊
歷史的轉折,這一宏大敘事的核心動力,往往根植于技術革命。
鄭州古滎鎮戰國冶鐵遺址出土的疊鑄范,宛如一扇穿越時空的窗,靜靜地向我們訴說著戰國時期鐵器量產化的壯麗篇章。
這些疊鑄范不僅是古代工匠智慧與技藝的結晶,更是那個時代技術飛躍的見證。
鐵器的普及無聲地宣告,一個屬于戰車的舊時代已緩緩落幕。
想象一下那個風云變幻的戰國戰場:昔日戰場上的戰車轟鳴,隨著鐵器普及,悄然改變。
眾多徒卒,手持鋒利無比的鐵制長戟,猶如死神的使者。
他們以“五步之內,戟必勾頸”的凌厲殺招,將昔日戰場上不可一世的戰車甲士拽落塵埃。
與此同時,弩兵的身影在戰場上愈發耀眼。
他們手指輕扣弩機,三百步外,三棱箭鏃劃破長空,輕易穿透戰車那看似堅固的皮質圍欄,宣告著遠程打擊力量的全新時代。
戰爭規模的急劇膨脹,鐵兵器的廣泛使用以及遠射有力的弩的普及,讓曾經所向披靡的密集車陣變得脆弱不堪,難以抵御這股新興力量的猛烈沖擊。
公元前405年,三晉聯合伐齊的廩丘之戰,便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聯軍在這場戰役中大獲全勝,“得車兩千,得尸三萬”,鐵與血的教訓,讓人們深刻意識到鐵器時代戰爭規則的根本性變革。
而在這場技術革命推動的戰爭變革中,吳起在河西訓練的魏武卒無疑是步兵力量崛起的典范。
“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個”,這樣的重裝步兵,不僅在防護力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在遠程打擊和持續作戰能力上展現出驚人的實力。
戰場上的鋼鐵洪流徹底改寫了戰爭規則,讓世人見證了步兵力量在鐵器時代下的無限可能。
騎兵的崛起
公元前307年的邯鄲城頭,趙武靈王毅然決然地脫下了象征著中原傳統貴族身份的寬袍大袖,轉而換上了緊身的短衣窄袖胡服。
這一舉動不僅僅是服飾上的變革,更是軍事戰略與戰術上的一次深遠革新。
這一改革,標志著騎兵這一新興兵種在中原軍事舞臺上的正式崛起,并預示著一場軍事領域的深刻變革。
游牧民族憑借其“來去如風”的騎射戰術,對中原傳統的車兵戰術構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戰車,這一曾經在中原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利器,卻因受限于復雜多變的地形(如崎嶇的山地、泥濘的沼澤)以及轉向時的笨拙,逐漸顯露出其局限性。
晉國在與狄人的作戰中,就曾被迫采取“毀車為行”的無奈之舉,改用步兵作戰,這一轉變無疑暴露了戰車在面對靈活機動的騎兵時的無力感。
相比之下,騎兵以其強大的突襲與迂回能力,成為了戰場上的新寵。
趙國名將李牧就曾率領騎兵大破匈奴,展現了騎兵在廣袤草原上的卓越戰斗力。
而秦國名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更是以騎兵巧妙地切斷了趙軍的后路,為秦軍最終取得勝利奠定基礎.
這一戰例也充分顯示了騎兵在分割包圍、切斷敵軍補給線等戰術中的關鍵作用。
隨著騎兵的日益崛起,各國紛紛加大了對騎兵的投入與建設。
這些國家不僅擁有數千至上萬的騎兵部隊,而且騎兵的裝備與戰術也在不斷地發展與完善。
初期的騎兵以輕裝騎射為主,擅長利用弓箭進行襲擾。
但隨著裝備的發展,逐漸發展出披甲持戟的“突騎”,兼具機動性與沖擊力。
貴族的黃昏
戰車的謝幕,本質上是封建秩序的崩塌。
那個需要掌握"五馭"的貴族武士階層,在軍功爵制的沖擊下土崩瓦解。
從商周青銅車馬器的精美紋飾,到漢武帝遠征漠北的十萬鐵騎,中國軍事史完成了一次驚心動魄的躍遷。
戰車的隕落不是某個天才的靈光乍現,而是地理、技術、經濟、制度四重奏的必然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