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診室里來了一位年輕媽媽,攥著孩子的檢查單,眉頭緊鎖地問:“醫生,孩子才8歲,怎么就感染幽門螺桿菌了?是不是我傳染的?會不會得胃癌?”她的聲音顫抖著,仿佛手里拿的是一張“癌癥判決書”。這樣的場景,幾乎每周都會在診室上演。
從醫十余年,我見證了人們對幽門螺桿菌(HP)的態度從“漠不關心”到“談菌色變”的轉變。早年間,患者因腹痛來做胃鏡,若查出HP感染,大多擺擺手:“不就是胃里有細菌嘛,不痛了就不用管。”如今,卻有人舉著手機里的科普文章沖進診室:“醫生,我體檢HP陽性,必須立刻殺菌!否則活不過十年!”
這種焦慮,像極了育兒圈,明明是一道醫學題,硬是被社會情緒裹挾成了心理戰。
那些被HP“綁架”的生活
曾有位中年男性患者,因反復噯氣就診,HP檢測陽性。他聽完診斷后,當場崩潰:“我完了!我爸就是胃癌走的,這菌肯定遺傳!”他拒絕治療,理由是“抗生素傷肝傷腎,不如等死”。后來,我花了半小時解釋,“HP致癌風險≠必然患癌”,他才半信半疑地接受治療。三個月后復診時,他笑著說:“現在吃嘛嘛香,早知道不自己嚇自己了。”
還有一位20歲的女孩,在某平臺刷到“HP致癌”的視頻后,連續半年跑遍各大醫院,反復要求做胃鏡和殺菌治療,甚至自行網購四聯藥物。最終因濫用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群紊亂,腹瀉不止。面對她,我既心疼又無奈。
十年前,門診的HP感染者以中老年為主,癥狀多表現為慢性胃炎、潰瘍病。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體檢發現HP陽性而來就診。這背后,既有檢測手段普及的功勞(如便捷的C13呼氣試驗),也折射出健康意識的提升。但另一組數據卻令人擔憂:我國HP感染率仍高達40%-60%,且耐藥率逐年攀升。
過去,我們依賴胃鏡活檢和快速尿素酶試驗,如今非侵入性檢測已成主流。治療上,標準四聯療法仍是基石,但面對克拉霉素耐藥率超50%的現狀,個體化治療方案逐漸成為共識——比如根據地區耐藥譜調整抗生素,或延長療程至14天。
殺菌,過度與不足皆有害
在HP門診,我常遇到兩類人:一類把殺菌當“切闌尾”,認為一刀下去永絕后患;另一類則視抗生素如洪水猛獸,寧可“與菌共存”。
一位60歲的阿姨曾質問:“我感染HP三十年了,胃不痛不癢,憑啥要治?”我反問:“您抽煙三十年沒得肺癌,就能說抽煙無害嗎?”HP的狡猾在于,它可能默默腐蝕胃黏膜數十年,最終演變成萎縮性胃炎甚至胃癌。而另一頭,一位健身博主堅持“自然療法”,每天喝大蒜汁、生吃西蘭花,結果胃痛加劇——這些食物或許能輔助抑菌,但永遠替代不了規范治療。
更值得警惕的是“家庭傳播焦慮”。許多家長發現孩子感染后,自責不已,甚至引發家庭矛盾。其實,HP主要通過共餐傳播,但感染不是末日。與其互相指責,不如全家一起檢測、共同治療。
在科學與共情之間找平衡
作為醫生,我始終秉持兩個原則:一是尊重證據,二是尊重感受。
醫學上,我們明確HP是胃癌的Ⅰ類致癌原,根除治療可降低胃癌風險。但對于無癥狀的兒童、老年人或合并嚴重基礎疾病的患者,是否需要治療需權衡利弊。
心理上,我理解患者的焦慮。這個時代,健康信息爆炸式增長,但碎片化的知識反而讓人更恐慌。因此,我常對患者說:“HP就像你胃里的一個壞鄰居,趕走它需要策略,但沒必要放火燒了整個房子。”
最近,那位曾因HP焦慮到失眠的年輕媽媽發來消息:“孩子復查轉陰了,我煮了公筷,火鍋慶祝!”配圖是一家人舉著筷子大笑的照片。
上周還有一位復查的患者讓我印象深刻。他曾是“HP恐懼癥”重度患者,家里碗筷每周高溫蒸煮。如今卻笑著說:“聽了您的建議,全家一起治療,現在周末照樣吃燒烤——當然,用公夾!”
看著他手機里全家舉著公夾烤肉的視頻,我突然想起希波克拉底的話:“醫學的藝術在于,偶爾治愈,常常緩解,總能安慰。”醫學的意義不僅是治愈疾病,更是幫助人們找回對生活的掌控感。放下焦慮,理性應對,或許才是最好的“抗菌藥”。
本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副主任、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副所長陳慧敏
【陳醫生四句真心話】
1. 定期檢查,但不必草木皆兵
40歲以上、有胃癌家族史、長期胃部不適者建議篩查HP;普通人群無需年年檢測。
2. 殺菌要徹底,但別自己當醫生
四聯藥物確實可能引起口苦、便秘等副作用,但擅自減藥或停藥只會培養“超級細菌”。
3. 分餐不是矯情,是溫柔的保護
一雙公筷、一碗分餐,能阻斷HP傳播,也是對家人健康的負責。
4. 胃癌防控是場“綜合戰”
戒煙限酒、少吃腌漬食物、保持好心情——這些和殺菌一樣重要。
原標題:《當談論幽門螺桿菌時,我們在焦慮什么?一位消化科醫生的門診手記|健康新知》
欄目編輯:郜陽 文字編輯:左妍 圖片來源:黃興攝
來源:作者:陳慧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