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百年大計,人口是國之根本!”
曾幾何時,小學一個班至少40個學生起步,可最近幾年的出生人口是不斷下降,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招生情況。
三年間,小學招生人數上演了一場“過山車”:2022年1701萬,2023年飆到1877萬,2024年更是令人意想不到。
為何短短兩年,招生人數暴漲暴跌?學生變少后教育會變好嗎?
2022年
2022年,全國小學招生1701萬人,比前一年少了81萬,表面看是“降溫”,實則暗藏玄機,這批孩子大多是2016年出生的“猴寶寶”。
教育部資料截圖
當年新生兒有1786萬,但實際能入學的卻打了折,為啥?《義務教育法》規定,9月1日前滿6歲才能上學。
那些年底出生的孩子,明明和年初的是同齡人,卻要晚一年當“小學生”,再加上2016年剛放開二胎,不少家長搶生“二孩”。
同年出生不同年入學
但懷孕需要時間,導致許多二寶實際出生在2017年,甚至拖到下半年,這一拖,直接讓2022年的入學人數“縮水”。
疫情突襲也有一定的“責任”,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安全,干脆讓娃晚一年上學,這一“暫停鍵”,意外緩解了困擾多年的“大班額”問題。
56人以上的擁擠班級從1.03%降到0.48%,學校硬件也爭氣,音樂、美術器材達標率超96%,村小合并后,校舍面積反增1800萬平米。
農村娃進城讀書,資源集中了,但“空心校”也多了,導致2022年全國普通小學相比前一年減少5162所,平均每天有14所小學關門,連幼兒園都減少了5610所。
2023年
到了2023年,招生人數突然飆到1877萬,比2022年猛增176萬,創下近十年新高,這波“逆襲”讓家長直呼“看不懂”。
2017年新生兒明明比2016年少了60多萬,入學人數咋還漲了?原來,2017年9月后出生的二胎寶寶,全被入學年齡卡到2023年。
加上2022年因疫情推遲入學的孩子“囤貨釋放”,兩波人硬是擠成“史上最難入學年”,有家長吐槽:“搶學位比搶菜還難,差點以為在拍《饑餓游戲》。”
2024年
的狂歡沒持續多久,2024年招生人數直接“跳水”到1616萬,比2023年少了261萬,甚至比疫情年的2022年還低。
這一跌,徹底暴露了人口危機的“骨感現實”:2024年入學的孩子對應2018年新生兒,而那一年出生人口僅有1523萬,比2017年銳減200萬。
更扎心的是,2018年后出生人口一路雪崩,2023年已跌破900萬,這意味著,未來小學可能面臨“招不滿”的尷尬,鄉村學校合并潮恐怕會愈演愈烈。
比如湖南衡陽東山小學,2024年一年級只剩1個學生,六年級也僅1人,老師上課像“一對一輔導”。
西安民辦小學更慘,計劃招7915人,結果空置3778個名額,補錄都沒人要,反觀大城市,北京海淀、西城區依然學位緊張,家長連夜排隊搶公辦名額,城鄉差距赤裸裸。
華商網-華商報截圖
教育資源內卷
不過,危機中也有轉機,學生變少,教育資源反而“卷”起來了:78%的小學老師是本科以上學歷,音樂、美術課不再是“擺設”,班級人數控制在45人以內,大班額基本清零。
用網友的話說,“以前一個老師帶四五十個娃,現在能盯著每個孩子改作業”,城鎮化也在悄悄發力,農村家庭進城,城鎮小學擴招,鄉村小學合并,勉強撐住了招生大盤。
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不愿生”,2016年二胎放開后,生育率短暫反彈到1.7,之后一路躺平,甚至還有年輕人的觀念變成了“兒孫自有兒孫福,沒有兒孫我享福!”
結語
招生人數的“過山車”,本質是人口結構失衡的預警器,政策能調整入學時間,卻填不上生育率的大坑,學校能合并升級,但招不到學生終究是硬傷。
當教育資源的“提質”撞上人口的“減量”,我們不得不承認:把蛋糕做精致固然好,但要是連吃蛋糕的人都沒了,再好的刀叉也是擺設。
少子化不是“狼來了”,而是正在拆掉未來的第一塊磚,教育強國的前提,是有人可教。
信源:
央廣網2023年07月05日——2022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