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Talk君
大家好,我是talk君
今天咱們來嘮一個扎心的話題:有人出生在羅馬,有人出生是牛馬。最近協和醫學院的“4+4學制錄取名單”被扒出驚天猛料,相信大家都知道了,這位董小姐,甚至把事件“主角”的肖飛都給壓下去了。
咱們先品品這波神操作:“協和搞的"4+4臨床醫學試點班”,本意是培養復合型人才,設計初衷其實很美好,讓物理、計算機等交叉學科人才進入醫學領域。可實際操作中,硬生生搞成了“復合型關系戶直通車”。
被錄取的董小姐,一個哥倫比亞大學(實際上是巴納德學院)經濟學本科生,搖身一變成為協和醫學院胸外科醫生。最離譜的是,她的博士論文研究方向是“婦科影像學”,指導老師卻是一位骨科院士。
咱們算筆殘酷的賬:普通孩子要考上協和醫學院,別的不說,至少得先熬過5年臨床本科+3年規培+3年專培,11年打底,這你才能有資格摸著手術臺的邊。
而“4+4”項目直接給關系戶開綠燈,來自巴納德學院畢業的董小姐只需花4年,就能把手術刀塞進白大褂口袋,甚至還參與了國家級診療指南的編寫,好家伙,前者是西天取經,后者是乘坐筋斗云?
當寒門學子在實驗室熬夜掉頭發時,有人已經用父母的資源,把醫學殿堂變成了自家后花園。
而這個行業最吊詭的隱喻莫過于:救死扶傷的神殿里,有人忙著普度眾生,有人專注普度自家人。
董小姐的故事之所以引爆輿論,是因為它戳中了社會以及職場最痛的神經:“關系戶”。
當我們還在糾結上班該不該帶薪拉屎時,某些人已經在職場VIP通道里橫著走了。今天咱們就扒開職場遮羞布,聊聊這些游走在規則之外的關系戶們。
說實話,關系戶在中國早就是大家心知肚明的玩意,它的背后是精心設計的制度后門。協和4+4項目要求的兩封“生物醫學領域副教授推薦信”,普通人可能需要跪實驗室三年才能拿到,但對某些家庭來說不過是場人情飯局。
話說回來,一般職場中的關系戶有兩種,一種是像董小姐這樣的“傳統”關系戶,他們就像公司生態鏈里的貔貅,占著資源不出力。
但今天要說的,是另一種關系戶……你見過比社招員工還卷的關系戶嗎?
某招聘平臺2024年調查報告顯示,82.6%的職場人表示身邊存在關系戶,其中37.2%的關系戶表現超出預期。
雖然是憑關系進來的,但領導們也都不是傻子,上次和一個HR總監聊天,她說:“十個關系戶里總有兩三個真能打的,最重要的是他們自帶的資源通道,可比獵頭費值錢多了”。
就這種“六邊形戰士”關系戶才是最可怕的,左手握著董事長的直通內線,右手甩出吊打全組的用戶增長曲線。
在知乎某萬贊回答精準戳中痛點:“當關系戶的方案真的更好時,反對他就成了阻礙公司發展,支持他又像給特權開路”。
哪有人就會問了,遇上這種狠角色,我們這些職場草根咋辦?如果你還只會背地里羨慕嫉妒恨,那格局可就小了。今天就把普通打工人的破局大法告訴你!
那就是:挖好你自己的“護城河”,打造只屬于你的不可替代性。
啥意思?就是一定要深耕某個細分賽道的實操經驗,如此往往才能形成反制壁壘。比如某美妝公司發生過戲劇性反轉:關系戶空降主管三個月后,反而是深耕五年的配方師成了不可替代的“技術鯰魚”,因為只有他能解決活性成分失穩的行業難題。
所以,不管是PPT美化也好、會議記錄也好、甚至是調試設備,總要把一項變成你的專屬標簽。就剛才我說的那個HR總監朋友,手機里存著超過30家獵頭聯系方式,這才是真·鐵飯碗。
下次再看到空降的年輕高管,別急著罵“關系戶”。掀開那層神秘面紗,你會驚覺他們PPT里的行業洞察比你的年終總結還犀利,手機通訊錄里躺著你想約三年都沒見到的投資人。
這才是最可怕的事實:當比你優秀的人,還比你更懂怎么玩轉規則,除了連夜升級自己的版本,我們別無選擇。
記住,在當代職場,純真年代早已終結,這里只信奉一條真理——沒有傘的孩子必須學會造火箭,而有傘的人,正在傘骨里暗藏沖鋒槍。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趕緊關注視頻號@一刻talks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