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
近日,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阿維塔正式起訴自媒體博主“蘇黎世貝勒爺”,索賠1000萬元人民幣。
事實上,阿維塔此前僅向博主要求“刪稿+道歉”,并未進行索賠。然而,阿維塔發現,自媒體“蘇黎世貝勒爺”在其發布的所謂道歉視頻中,斷章取義,偷換概念,對公司品牌形象造成進一步侵害,才進行了高價索賠。
同時,1000萬的索賠并非“師出無名”,因特斯拉CEO馬斯克在外網轉發了該博主的“造謠視頻”,對阿維塔和中國汽車工業的聲譽造成了惡劣影響。
因此,不少人力挺阿維塔直播打假,而且都表示阿維塔已經夠“仁慈”了,才索賠1000萬,實際上其造成的破壞就算賠10億都不夠
索賠1000萬?低了!
事件的起點是博主“蘇黎世貝勒爺”在5月2日發布視頻稱阿維塔12的風阻系數實測值0.28Cd,與官方宣傳的0.21Cd存在顯著差距,并稱其“接近20年前燃油車水平”
這一言論迅速被馬斯克轉發,其社交平臺X(原推特)的2400萬粉絲基數與全球影響力,使得原本局限于國內的技術爭議迅速升級為國際輿論事件。
馬斯克的轉發不僅讓阿維塔陷入“技術造假”的質疑漩渦,更間接將矛頭指向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整體可信度。阿維塔作為長安、華為、寧德時代聯合打造的高端品牌,本被視為中國電動車技術實力的代表,而此次事件卻讓國際輿論場對中國車企的“參數虛標”產生廣泛聯想。
這種全球范圍內的聲譽損害,已遠超1000萬元的經濟賠償所能覆蓋,甚至可能對中國新能源出口戰略造成長期阻礙。
馬斯克在此次事件中的角色,再次凸顯其作為“輿論推手”的作用。盡管他未直接評論阿維塔,但轉發行為本身已具備極強的暗示性,進一步放大了謠言的傳播范圍。
這并非馬斯克首次因社交媒體言論引發爭議。早在2019年,他因發布特斯拉私有化的誤導性推文被美國證交會(SEC)起訴,最終支付4000萬美元罰款并辭去董事會主席職務;2025年,他又因未披露推特(現X平臺)持股信息再次被SEC指控證券欺詐。這些案例揭示了他對“言論邊界”的漠視,以及利用社交平臺操控輿論的慣性。
此次事件中,馬斯克的轉發雖未違反法律,但其作為全球科技領袖的身份,無形中為謠言賦予了“權威背書”。這種利用個人影響力放大爭議的行為,本質上是對中國企業聲譽的“降維打擊”——即便最終法律證明阿維塔清白,國際輿論對中國新能源技術的信任裂痕也難以完全彌合。
一朝抹黑,影響深遠
事實上,自媒體博主碰瓷汽車品牌的事情也不是第一次發生了,但影響這么惡劣的還是第一次。
先是“五菱汽車道歉事件”,浙江民生資訊廣播主持人王飛質疑五菱Nano充電功率與宣傳不符,五菱發律師函稱其“誤導”“誹謗侮辱”,要求多平臺道歉15天。
2024年8月,博主高若翔就“小米SU7與極氪007對撞測試視頻”中存在的問題反思致歉,風波稍緩。但2025年1月,小米法務部稱,涉嫌惡意抹黑小米汽車聲譽的某平臺博主及其同伙多人已被緝拿歸案。這背后是正常競爭還是有人使壞,公眾期待真相。
還好,阿維塔在澄清謠言的方面動作堪稱教科書級的“辟謠”
針對相關事件及輿論風波,阿維塔官方回應稱博主視頻內容“完全失實”,宣布將邀第三方機構公開測試風阻系數,還向馬斯克發出“現場見證”邀請。隨后“蘇黎世貝勒爺”發道歉視頻,這場風阻“羅生門”就此收場。
而風阻系數爭議看似是單一技術參數的爭論,實則觸及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核心痛點:在技術標準尚未完全統一、國際話語權仍由歐美主導的背景下,任何局部爭議都可能被放大為對“中國制造”的系統性質疑。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中國新能源車正處全球市場拓展的關鍵期,而此類事件可能被海外媒體與競爭對手塑造為“中國技術不可靠”的典型案例。
例如,德國《明鏡周刊》曾借機評論稱“中國電動車的數據游戲正在透支全球信任”。這種聲譽損害不僅沖擊阿維塔,更可能波及比亞迪、蔚來等品牌,甚至影響中國在碳中和議題中的國際形象。
對此,有人這樣評價現在的汽車傳媒環境:一邊是那些在汽車領域本應有著足夠權威性的人物,他們卻如同被按下了靜音鍵;另一邊,則是無良自媒體們在大行其道。更可悲的是,消費者們大多對汽車并不足夠了解,卻被各種自媒體瘋狂帶節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