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006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企業家IP的錨點,不只是基于個人魅力的“好偶像”,更是基于企業產品力的“好當家”。
北京商報評論員丨陶鳳
小米汽車近期正陷入退訂風波。
風波導火索是SU7 Ultra車型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這款標價4.2萬元的選裝件曾被小米宣傳為“完全復刻原型車空氣動力學設計”,小米CEO雷軍此前更強調其“內部結構全改,雙風道直通輪轂散熱”。
宣傳成果肉眼可見,不少消費者下單。然而,首批車主提車后發現,實際部件內部結構與普通鋁制機蓋無異,質疑產品與宣傳不符。
與以往不同,退訂風波愈演愈烈,小米和雷軍沒有積極走向臺前,主動和車主溝通。
通常,車輛出了問題,車企自有對應的解決方案。然而,在小米的退訂風波中,輿論情緒不止一種。除了對選裝件功能的疑惑、企業品宣的質疑,還有對企業家的信任被辜負的失望。
事實上,從安徽SU7事故后,小米汽車就處在風口浪尖,其他業務也受到影響,包括自研芯片在內,一系列產品和技術發布會無限延期。雷軍的社交媒體降低了發布頻率,沒了生活化的分享。
小米身上,被賦予很強的雷軍色彩,而小米汽車更為集中具象。企業家IP與產品深度綁定,在小米造車的業務上做到了極致。
從某種程度說,雷軍就是小米,小米就是雷軍。
企業家IP的順風局,對產品的加持、對品牌的塑造、對銷量的帶動,常有四兩撥千斤的良好效果,也容易產生“花小錢辦大事”的意外之喜。
遇到逆風局則完全不同,它會在產品口碑逆轉上反向加力。流量的反噬、輿論的反轉,過度依賴社交媒體營銷,企業家IP負效應則展現無遺。
好壞同源,對企業家IP同樣適用。既然享受了某些優勢,就要付出更高的代價。企業家IP運營,尤其要警惕與產品力失衡,加劇品牌的信任危機。
企業家IP,用上了流量的紅利,就要承擔對應的風險。小米是行業頂流,輿論用造神沖動給小米及雷軍本人加持熱度后,如今也不留情面冷眼相待。
強化的個人IP,勢必帶來泛化的大眾認知,這些曝光效應和認知移位,都可能成為企業家IP的衍生品。
企業家被裹挾其中,唯有做好自己的產品,才是個人IP最扎實的支撐。
從幾十塊的消費品到幾十萬的車,消費者最終為產品買單,企業家最強最真實的存在感,最終要依附于產品之上。
5月10日,雷軍再度更新微博。他說,過去一個多月,是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這一次,“艱難”應該包括對企業家IP雙刃劍的反思。
企業家IP的錨點,不只是基于個人魅力的“好偶像”,更是基于企業產品力的“好當家”。
編輯丨林琴 實習編輯 王若愚
圖 片丨新浪微博@雷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