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第二周是職業教育活動周。今年活動周期間,記者走訪各地職業院校看到,從“黑色能源”的智慧開采到綠色能源的創新發展,職業教育正加速與綠色能源產業“雙向奔赴”,新一代“精工巧匠”向“綠”而行。
特高壓骨干網架建設、新能源汽車制造、智慧化煤礦開采、海上大功率風電機組組裝……在“雙碳”目標和能源安全新戰略引領下,我國煤、電、油等能源科技領域發生新變化、經歷新變革。
“頭頂油燈,一鏟一鏟,煤流滾滾。”——這是傳統煤礦工人艱苦作業的場景,然而在貴州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煤礦開采模擬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占地1.27萬平方米的智能礦井模擬系統前,煤礦開采專業學生只需輕點控制屏,便能模擬遠程指揮井下鉆機精準作業。瓦斯抽采、皮帶運輸等流程展現“無人下井、少人值守”智慧化煤礦開采場景。
貴州被譽為“江南煤海”,煤炭資源得天獨厚。畢節市是貴州省內主要優質無煙煤產地。“這是畢節市首個室內智能煤礦開采實訓平臺。”該學院院長邱國援介紹,平臺不僅能模擬井下作業,還能通過真實設備開展職業實訓和考核,覆蓋采煤機操作、瓦斯監測、應急救援等11個關鍵崗位。
貴州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智慧化礦井綜合模擬控制實訓系統模型。新華社記者顧天成 攝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綠色技能成為職業教育的必修課。”人社部交通類教指委汽車技術分委會秘書長戴慶海認為,將綠色發展理念深度融入職業教學體系,既讓學生樹立“綠色能源”意識,也有利于推動人才培養轉型升級,幫助職校學生順應發展潮流,掌握智能化設備運維技能,確保“上崗即勝任”。
“過去煤層氣直接排放會加劇溫室效應,現在我們教學生‘變廢為寶’,矸石里淘‘真金’。”邱國援說,學校重點授課的瓦斯抽采技術,已在畢節多個礦井應用,每年減少甲烷排放超萬噸。此外,煤矸石中伴生稀土、磷、鋁等資源回收技術課程,讓學生掌握“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技能。
據悉,目前煤礦智能開采專業畢業生三年以上穩定從業者年薪可達30萬元。
傳統能源開采變得更智慧的同時,新能源相關產業也迎來蓬勃發展。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銷量邁上千萬輛級臺階,分別達到1288.8萬輛和1286.6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10年位居全球第一。
“企業需要什么人才,職業教育就培養什么人才!”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副院長陳常暉說。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與理想、比亞迪、寧德時代等新能源汽車產業上下游頭部企業共建“揚帆計劃”等訂單班,企業工程師與學校教師共同制定課程,學生通過企業認證考核后上崗。
“我們班就業率在98%以上,畢業9年,我已成為小鵬汽車廈門海滄銷售服務中心售后店長。”畢業生王杭昌回望來時路,深感職業教育是推動綠色轉型的重要力量,技能人才不僅能“兜底”,更能“拔尖”!
“職業教育必須緊跟產業變革。”陳常暉說,隨著綠色能源革命的到來,不論是航海技術還是新能源汽車技術,學校通過與企業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打造產教融合示范園,動態升級更新實訓設備,引入新技術、新工藝、新標準,確保教學內容與行業前沿“零時差”。
在近日舉行的“贏未來:職業教育綠色技能提升”研討會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兒童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史麗佳認為,面對綠色能源轉型和智能化浪潮,職業教育也要培養“不可替代”的復合型人才。比如機電工程系的學生不僅要掌握設備操作技能,還需學習大數據分析、碳排放管理等課程;應急救援專業增設“智能監測”模塊,讓學生從“搶險隊員”升級為“預警專家”。
“未來,礦井需要的不只是操作工,更是懂技術、善創新的‘礦山醫生’。”貴州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22級學生何廣洪在省級技能大賽中獲獎,已獲企業青睞。他表示,職業教育的魅力在于讓每個選擇都有出路,“這里,每一盞礦燈照亮的不僅是地下巷道,更是中國智造的未來。”(記者顧天成、王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