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5月9日,印度突然宣布一則“爆炸性消息”,那就是在旁遮普省巴廷達地區,印度軍方發現了一枚“近乎完整”的中國霹靂-15E中遠程空空導彈殘骸。
據稱,這枚導彈是巴基斯坦空軍在空戰中發射后未爆炸的啞彈,印方將其視為“重大戰利品”,并高調宣稱將破解其技術秘密。
那么,它真的能讓印度如愿嗎?我國霹靂15核心技術面臨泄露的風險有多大?
印度撿到寶了?
要知道,霹靂-15E是中國自主研發的第四代中遠程空空導彈,專為超視距空戰設計,其核心技術包括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導引頭和雙向數據鏈系統。
而且雙脈沖發動機允許導彈在飛行中二次點火,極易顯著提升末端追擊能力,加上AESA雷達則賦予其極強的抗干擾能力和高精度鎖定目標的能力。
在2025年的印巴空戰中,霹靂-15E就展現了壓倒性優勢,巴基斯坦空軍使用殲-10CE和梟龍Block3戰機,在160-200公里外發射導彈,擊落印度多架“陣風”和蘇-30MKI戰機。
這一戰例不僅驗證了霹靂-15E的超遠射程,更突顯其與預警機、數據鏈協同的體系化作戰能力。
可現在,一枚未爆的“霹靂-15E”導彈殘骸落入印度手中,這被印度媒體視為重要的“研究材料”,因此他們紛紛發表“扳回一局”的言論,并借此嘲諷巴基斯坦的軍事實力,甚至暗示中國武器的質量存在問題。
不過盡管印度宣稱繳獲的殘骸“近乎完整”,但技術專家指出,霹靂-15E的核心技術集中于導引頭和控制系統,而這些部件在實戰中通常因自毀機制或爆炸損毀難以留存。
例如,AESA導引頭依賴氮化鎵芯片和精密電路,爆炸后僅存碎片,而雙脈沖發動機的推進劑配方和點火裝置,也無法通過殘骸逆向推導。
再加上霹靂-15E作為外貿型號,已進行“技術脫敏”處理,中國軍工采取“研發一代、自用一代、外貿一代”策略,自用版霹靂-15的射程可達200公里以上,遠超出口版的145公里。
更先進的霹靂-17(射程400公里)和霹靂-21(射程500公里)已進入現役,進一步拉開技術代差。
即使印度獲得部分殘骸,但軍工體系也難以復現霹靂-15E的技術優勢,而且現代導彈是材料科學、電子工程、控制算法等領域的集成產物,涉及復雜工業鏈。
例如,霹靂-15E的AESA導引頭由亞光科技提供氮化鎵芯片,其生產工藝需高度自動化的精密制造能力,而印度在此領域仍依賴進口。
雖然美國《戰區》網站分析稱,印度若將殘骸移交美國,實際價值有限,而且美國自身在AIM-260導彈研發中已面臨技術瓶頸,但中國通過珠海航展公開的霹靂-15E信息,甚至比殘骸更詳細。
而且霹靂-15E的實戰表現,不僅改變了印巴力量平衡,更是沖擊了國際軍貿格局,埃及因“陣風”戰機在空戰中的失利,暫停與法國的采購談判,轉而考慮中國殲-10CE,沙特、馬來西亞等國也對中國導彈體系表現出興趣。
這種“低成本平臺+高價值武器”模式,正推動中國從“區域供應商”向“全球規則制定者”轉型。
對印度而言,短期內難以填補技術鴻溝,他們現役的“流星”導彈射程不足150公里,而國產“阿斯特拉”Mk-III導彈尚在試驗階段,盡管印度軍方呼吁加速研發或引進俄羅斯R-37導彈,但遠水難解近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