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中國人解決溫飽的問題,很多人第一反應肯定是這得益于改革開放,得益于包產到戶等政策的推廣實行。但事實上,在這些廣為人知的因素之外卻有一個方案是鮮為人知的,但其起到的歷史作用卻又是絕不能被忽視的。
它實行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初期,彼時還是文革時期,它就是“四三方案”。
而“四三方案”之名的由來,則是源自國家計委于1973年提交的《關于增加設備進口、擴大技術交流的請示報告》中提出的使用43億美元外匯引進國外技術和設備。
作為旨在解決國民經濟結構嚴重失調、改善人民群眾吃穿用住的一項方案,四三方案涉及到了26個重大項目,與人民群眾吃穿息息相關的包括化肥、化纖生產皆在其列。
必須要說的是對于引進外國工業技術、資本,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毛主席等國家領導人是持有開明態度的。只是一項政策的推行實施,顯然是需要考慮內外因、需要考慮國際國內的環境的。
而在新中國成立后,由于意識形態上的對立、之前美國對國民黨的支持等因素這也導致了中國不得不實行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一邊倒的外交策略(這也有自身選擇的因素)。
當然了蘇聯老大哥倒也算不上吝嗇,156個援建項目(即156工程)那也是實打實的支持,也算是切實幫助我們打下了新中國工業化的底子。
可是畸形的工業結構(重工業為主,忽視輕工發展)附帶著1953年后的社會主義改造、計劃經濟的強行推動(1954年的糧荒也導致了1955年的糧票憑票定量供應制度等的擴大化)、五六七十年代人口的急劇增張(當然了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除外)以及接下來中蘇關系的惡化……
雖然期間六十年代我國也曾短暫的從西方國家引進過產業技術,可終歸是受制于這上面的諸多因素影響,導致難有明顯的改善。
以化纖為例,1972年中國的化纖產量也不過才28萬噸——就連毛主席都說買一件的確良不要千辛萬苦,百辛百苦可不可以……我們也搞一點化纖,但棉花為原料的棉紡織與糧食增產還存在事實矛盾(毛主席同時也強調要增棉花產量,還增糧食產量,這在我們現在看來也不太切實際);以化肥為例,1972年的產量也不過才311萬噸,關鍵還主要是氮肥(尿素)。如此短缺的局面之下,可想而知為啥布票會緊俏,糧食會短缺。
問題很嚴重,解決問題也迫在眉睫。而外部環境的變化,無疑提供了絕佳的機會。
中美關系的正常化、中國聯合國席位的恢復、尼克松訪華等一系列事件加持之下,輔以西方因為經濟危機迫切需要產能轉移、技術出口、市場,也讓四三方案的提出水到渠成。
誠如上文,四三方案也就逐漸有了推行符合的內外條件。而在其上馬的26個重點項目中,化肥、化纖、發電站、鋼鐵、個烷基苯項目悉數在列。其中化肥又占比一半之多,化纖也有4個之多。值得一提的是引進的主要國家有日本、德國、美國、荷蘭、法國等國,日本更是占到了12個項目。
聞名的武漢鋼鐵公司就有引進日本的軋機,而如遼陽石油化纖總廠也是得益于此建成;如今中國響當當的二胺王者云天化集團,也是得益于此建成(1977年建成投產,其中合成氨年產30萬噸、尿素化肥年產量48萬噸)。
1983年,得益于化纖項目的相繼投產、產量增加,布票取消;而13個化肥項目的投產帶來了年增千萬噸的肥料入田……
可以說盡管在推進四三計劃中存在一些缺點、問題,但是藉由此契機所帶來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卻是顯而易見的,這也為改革開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