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暮春,煙霞初霽。蒙許欽松主席雅召,隨國家畫院采風團入黔,游藝八日。自安順黃果樹始,輾轉黔西南萬峰林,繼赴銅仁梵凈山,終抵黔東南鎮遠古鎮。黔地山水之奇崛,草木之靈秀,若造化執巨椽揮灑,云蒸霞蔚間吞吐大荒。
吾儕負笈行吟,履巉巖,涉清湍,采山嵐以濡墨,掬澗月以調朱。苗寨竹樓聞蘆笙幽咽,布依火塘品蕈菌辛香。積畫稿盈篋,得詩數十章,行囊雖輕而胸次崢嶸。
接下來將創作感受與大家分享: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黃果樹。藝道同行合影。
寫生,即是煙云供養,感受山林氣息、吸收大自然的精華,但如何能轉化為寫意,創作出形而上的作品,這是難點。
撰《煙云供養黃果樹》
銀河倒瀉掛青穹,素練橫飛百丈雄。
珠霧侵衣生沆瀣,雷嗚裂石走豐隆。
四時浩蕩流今古,千載蒼茫仰德風。
欲借煙云供筆硯,心澄自在水聲中。
在黃果樹瀑布下犀牛潭畔,設棋局對弈,頗有古風。
撰《對弈犀牛潭》
一瀑天河裂碧穹,
爛柯聲疊鼓鼙中。
仙人袖手忘機處,
經緯渾如掌上風。
(這是一幀用墨極淡、極簡的作品)/
黃果樹之鐵索橋
撰《黃果樹珠聯壁合瀑布歌》
誰移蓬島落天涯,星斗垂檐泛月槎。
裂石銀絲千嶂立,青藤織錦萬山花。
珠簾玉灑成新瀑,鐵鎖虹飛補斷霞。
石上流年三百轉,苔痕猶記洛神裟。
水云深處藏龍窟,松柏寒時起鶴嗟。
忽見垂虹通澗底,方知元氣孕丹砂。
空潭影散星辰碎,虛谷聲傳鐘磬遐。
莫問清流何處去,空山無住即吾家。
撰《朝天洞瀑布》
誰持玉帶掛云根,
濺落珠璣萬壑喧。
幸有詩儔同駐足,
閑聽山水說塵痕。
《天星橋水上石林》
天工開物鎮寧西,
鬼斧何年鑿碧溪。
水抱奇峰峰抱水,
石生幽樹樹生迷。
云移客影驚猿鶴,
苔印屐痕留陌蹊。
疑入武陵人不見,
心篙撐破夕陽低。
《水上石林》
石能抱水水環岑,
蕉鹿林深竹影侵。
小坐方知蟬定力,
一峰飛白是云心。
《黃果樹探源》
尋源何必問鴻蒙,
曲澗幽泉一脈通。
跌到斷崖成粉碎,
始知身在大空中。
在黃果樹山水煙云供養,靈魂得到一次洗禮。對“空”的理解得到升華。——當激流在斷崖前粉身碎骨時,方悟得自身本就存在于浩瀚虛空之中。
第二站:我們輾轉來到黔西南之“萬峰林”。
明代地理學家、文學家徐霞客曾到此地感慨: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地峰成林。
(調侃:遠看群峰,一堆饃頭)
撰《萬峰林夕照》
霞客遺蹤四百年,
推窗萬笏到尊前。
殘陽潑釉山皴紫,
晚磬浮空壑吐煙。
耕月何須追野鶴,
聽風不必問枯禪。
無心歸去云山贈,
霞色披襟灑稻田。
萬峰林中若有思。思什么?
一、只緣身在此山中?
二、一覽眾山小?
三、山高人為峰?
萬峰林內有古樸的布依族人家。
《下納灰村天定橋》
天定橋頭四樹驕,
榕枝合抱古墻腰。
清波浣影紅妝俏,
歲月無聲過晝宵。
(浣衣紅妝是畫眼)
在下納灰村的布衣族人家
下納灰村之千年古榕,乃鎮村之寶。
第三站:我們來到了銅仁,登上了梵凈山。與許欽松主席合影。
佛教圣地梵凈山。登山之路艱難,我們步履蹣跚而上。
撰《梵凈山老金頂》
石菌擎天佛氣蟠,
踏云朝圣步蹣跚。
慈光不照回頭客,
只度心誠到頂難。
請關注畫中左角的登山人。(這是畫眼)
《梵凈山紅云金頂》
武陵奇岫入蒼穹,
絳靄朝朝捧日紅。
石磴懸梯通梵界,
一聲鐘在萬云中。
我請來了五位高人,請他們開直播。
《話說梵凈山》:
天書半卷紅塵外,
讀盡風霜頁頁蒼。
我以形而上之法,以極少的筆墨去表達:《悟道》
《梵凈山承思寺》始建于唐代,明代萬歷年間重建,明清兩朝被封為古佛道場。鎮山之印。
《書山》梵凈山上有蘑菇石,我以為更象書,可名為“曬書臺”或“曬經臺”。可喻: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撰《梵凈山下舟》
梵山云水一輕舟,
能度千年萬古愁。
禪寺鐘聲三界外,
此心元不在瀛洲。
《梵凈山頂群仙會》
金刀劈破九重霄,
雙峙蓮峰一索橋。
霧海翻成空界雪,
佛光幻作大江潮。
唐磚宋礎皆禪窟,
明敕清碑即覺標。
莫道仙寰真熱鬧,
橋心過處已聞韶。
(感慨:天下名山僧占多)
《夜聽梵音》
撰《老金頂》
梵峰對峙兩云空,
唐雪新霞氣韻通。
何必潮頭爭踵印,
心燈燃處佛光同。
(梵凈山有兩個金頂,一是老金頂,一是新建的紅云金頂。該上那個?左或右?誰先誰后?會使人困惑。其實是:心燈未燃,未悟。)
第四站:我們來到了銅仁牛牯山下宿龍村。
《苗寨人家》
我們受到了熱情款待,圍著火塘品嘗蕈菌辛香,享受到土酒的香醇……
《苗寨晨曲》清晨,竹樓傳來蘆笙幽咽….
《牛牯山》
《宿龍村》
第五站:我們來到了黔東南鎮遠古鎮。清龍洞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間,跟距今600多年,建筑物分布在長300米,垂直高80米的中河山崖壁上,前臨舞陽河,是儒釋道三家合寺。
撰《鎮遠清龍洞》
懸壁千尋接昊穹,
雕甍三教此間融。
臨淵始覺須臾世,
春水澄江悟道通。
站在舞陽河畔,看到河水滔滔流逝,人生須臾間甲子已過,忽然感慨人生苦短。
結束語:
寫生者,古人謂之“煙云供養”,采山水煙霞之幻化,養心性靈府。進而入寫意之境。寫意者,寫者,書道運筆之法;意者,詩詞文心之蘊,融詩情畫意于一境。
今者黔中八日寫生之行,得畫稿三十有余,詩稿十數章,可謂滿載而歸。經此寫生之道,增益對天地大化之體悟,磨礪書畫之藝境,誠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者也。
西樵山人筆記
2025.5.1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