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曾經(jīng)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段話:
這一天我真的站在了講臺上,才理解了我曾經(jīng)的老師。 他們曾經(jīng)歇斯底里給我講的道理,現(xiàn)在看來都是至理名言,可我到二十多歲的年紀才明白這些道理多么可貴。 現(xiàn)在我學著老師的樣子,想把這些道理傳授給我的學生,可我同樣叫不醒他們,就像老師叫不醒十年前的我自己。
在最懵懂的年紀,課本就已經(jīng)將世界的真相教給了你我。只是,大家都忙著升學,忙著趕路,來不及消化和領(lǐng)悟。
成年以后,閱歷撬開回憶,被封存的知識翻涌而出,隨著血液到達四肢百骸。
正如,青年時讀懂《背影》,懂得父母的平凡和偉大;
中年時讀懂《未選擇的路》,懂得選擇不分對錯,只有悔與不悔;
老年時讀懂《赤壁賦》,懂得人生苦短,享受當下便是享受人生。
01
青年時,讀懂父母
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學生時代,我一直不理解《背影》中花費大段筆墨寫父親買橘子的用意何在,直到那一天。
記得那是讀大學的時候,暑假結(jié)束返校那天,看到爸媽忙完農(nóng)活正在睡覺,我便沒有告別,獨自乘上了離家的火車。
旅程中,對家的不舍很快就被城市的繁華和喧囂掩蓋。
入睡前,想起還未給父母報平安,打開手機,看到媽媽發(fā)來了一條短信:
妮兒,我下午睡醒,想到你今天要走,就喊著“妮兒,妮兒”去你房間喊你,發(fā)現(xiàn)你已經(jīng)走了。我站在那兒看著你的屋子,不知道怎么回事,心里特別不是味兒。
簡簡單單的幾句話,還帶著錯別字。
讀完,我早已淚如雨下。
和多數(shù)土生土長的農(nóng)民一樣,爸爸媽媽向來含蓄,不擅言辭。我們之間,恥于表達愛,也未說過思念。
這是第一次,我第一次感受到媽媽如此洶涌的情感和思念,像一股巨浪將我徹底淹沒。
我不斷在腦海中描摹著媽媽站在房間的身影,該是多么落寞。
那一刻,我理解了朱自清。
曾經(jīng)我對父愛與母愛的理解過于狹隘。總覺得,母愛是地震中為孩子撐起希望的瘦弱身軀,父愛是《美麗人生》里用生命保護孩子童心時撒下的一個個謊言,它們該是感天動地、聽者落淚的。
如今才明白,母親在臨行前的反復叮囑、做飯被嗆到時的咳嗽聲,父親被曬得黑紅的皮膚、起滿繭子的雙手,點點滴滴、字字句句都是愛。
雖平凡,但同樣偉大。
02
中年時,讀懂選擇
芥川龍之介曾寫過:刪除我一生中的任何一個瞬間,我都不能成為今天的自己。
我有一個朋友,畢業(yè)后選擇了從事教育培訓行業(yè),一直做到了管理層。
天有不測風云,雙減政策實行后,公司裁員,朋友失業(yè)了。
于是,她每天都在抱怨,后悔自己當初選擇了這個行業(yè),導致現(xiàn)在一無所有,一事無成。
另一位朋友寬慰道:
“誰都想不到未來會發(fā)生什么,與其后悔當初做的選擇,不如好好想想,你做教培這么久,攢了多少錢財?積累了多少客戶?獲得了多少經(jīng)驗?這些都是屬于你的東西啊。”
后來,她拿著這些年積攢的財富開了個小店,日子過得風生水起。
再次見到她,我想到了曾經(jīng)學過的那首詩:
“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因此走出了這迥異的旅途。”
人生的道路上有太多岔路口,選擇其中一條后,就難免會想:如果當初選擇另一條,是否一切都會不一樣。
只是,誰也不知道另一條路通往的是怎樣的人生,或許是泥濘,或許是坦途。
選擇沒有正確與錯誤,只有后悔與不后悔。 請相信,過去的每一次選擇組成了當下。
過去努力的你、成功的你、失敗的你、偏執(zhí)的你、懦弱的你、勇敢的你,無數(shù)個過去的你,組成了如今的你。
否定了任何一個曾經(jīng)的你,就是在否定現(xiàn)在的你。
人生無悔,都是經(jīng)歷。這一路上的鮮花與鳥鳴、結(jié)識的好友與愛人、留下的每一個腳印,才是最大的意義,不是嗎
03
老年后,讀懂豁達
史鐵生曾經(jīng)在《病隙碎筆》中寫過這么一段話:
發(fā)燒了,才知道不發(fā)燒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體會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詳。 剛坐上輪椅時,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豈不把人的特點搞丟了?便覺天昏地暗,等又生出褥瘡,一連數(shù)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著,才看見端坐的日子其實多么晴朗。 后來又患尿毒癥,經(jīng)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懷戀起往日時光。 終于醒悟:其實每時每刻我們都是幸運的,任何災難前面都可能再加上一個“更”字。
曾經(jīng)有一段時間,我的工作和家庭都很不順利。為了放松心情,便報了個旅行團。
在大巴上,聽到身后兩人在聊天。
年輕的聲音在身后響起:“這么大年紀去那么遠的地方,多危險啊。”
另一位老爺爺慢悠悠地答道:
“人活著,在哪里不危險?走在路上可能被車撞死,在家里也有可能發(fā)生火災、突發(fā)疾病,總不能因為這樣就不出門不社交不生活吧。我沒那么多顧慮,只想趁還能走動的時候,多出去看看。”
《赤壁賦》里,客人發(fā)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時,蘇軾是如何寬慰他的呢?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與天地相比,人如蜉蝣,朝生暮死,何其短暫。屬于你我的,唯有當下的清風與明月。
史航曾說過:生命是一個不斷追尋的旅程,不是一個到達終點的行程。
生命的長度或許由不得人,但它的廣度卻是由人決定的,全在于你經(jīng)歷了多少事,走過了多少路,看過了多少風景。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過爾爾。
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個先來,既然如此,為什么要因噎廢食,何不在明天到來之前,好好享受當下呢?
一位讀者曾在《想念史鐵生》的書評中寫道:
我非常喜歡的一個東西,是一個人十三四歲的夏天,在路上撿到一支真槍。因為年少無知,天不怕地不怕,他扣下了扳機。 沒有人死,也沒有人受傷。他認為自己開了空槍。 后來他三十歲或者更老,走在路上聽到背后有隱隱約約的風聲。 他停下來轉(zhuǎn)過身去,子彈正中眉心。
學生時代沒能讀懂的人生,生活會再次教會我們。
人至中年,每個幡然醒悟的時刻,都是被子彈擊中的瞬間。
你學生時代印象最深的課文是什么?點個【贊】和【在看】,分享給家人朋友,一起討論一下吧。
*本文首發(fā)于詩詞天地,如需轉(zhuǎn)載,請標明來源,按要求轉(zhuǎn)載。編輯:拾一。
更多詳情請點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