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入初夏,今年的楊柳飛絮終于結束了。許多市民都有同感,今年的“白毛”似乎比往年有所減少!一些輕癥的鼻炎、咽炎患者,相對輕松地度過了谷雨前后二十多天。那么,這是怎么回事呢?5月14日,記者采訪了市園林質量植保站高級工程師張志梅。
飛絮危害不少
張志梅介紹,很長時間以來,楊柳樹都是北方城市常用的綠化骨干樹種,具有綠量大、抗性強等優點,在降噪、滯塵、造氧等方面效果明顯,有較好的景觀和生態價值。但近十幾年來,楊柳飛絮引發的健康和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據了解,楊柳飛絮是楊柳科植物種子的種纓,雄株不飛絮,只有雌株飛絮。飛絮的危害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就是健康隱患,楊柳絮無毒無害,卻是重要的過敏原,被吸入鼻腔、口腔、呼吸道后,刺激黏膜引發咳嗽、噴嚏、哮喘等癥狀。此外,楊柳絮在飛揚過程中夾雜有花粉、灰塵等顆粒物,可能引起過敏反應,主要表現為皮膚紅腫瘙癢和皮疹,嚴重的還可能誘發支氣管哮喘等過敏性疾病;其次是安全隱患,一方面飛絮易燃,聚集后遇明火易引發火災。另一方面干擾駕駛員及行人視線,影響交通安全;最后就是污染環境,飛絮影響空氣質量、城市美觀和水體生態。
“洗剪吹”打藥物
“修剪、濕化、清掃”是常見的楊柳飛絮防治手段,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剪洗吹”。張志梅表示,飛絮前,養管部門會對樹齡較大、枝條密集的楊柳樹實施“外科手術式”修剪,剪除內膛枝、病弱枝等,以減少開花量;飛絮時,“最簡單易行、節約有效的方法就是樹冠噴淋作業。”張志梅介紹,定時不定時地給楊柳樹“洗頭”,一是能阻滯飛絮揚飛距離,縮短揚飛時間,二是把樹木周遭的路面淋濕,能有效防止飛絮二次揚飛,方便清掃,抑絮率大概能達到50%。
飛絮后,還要注射藥物抑制絮量,其特點是今年注射明年起效。張志梅表示,從2017年開始,市園林部門就對新建路、桃園四巷、塢城西路、康樂西巷、玉門河公園、碑林公園等處的近千株楊柳樹,實施注射藥物抑制飛絮試驗,選擇了“抑花一號”“植緣”“柳絮一插盡”“十里晴”等多種藥劑。試驗表明,“抑花一號”對柳樹效果較好,注射后對樹木生長影響較小,但操作復雜,抑絮率80%以上;“植緣”對楊樹效果較好,且操作簡單,但對樹木生長影響較大,抑絮率達90%以上;“柳絮一插盡”“十里晴”等,操作有難有易,抑絮率有高有低。“總而言之是各有利弊,既要進一步試驗觀察,也要注意因樹施策。”
控增量減存量
“為了從根本上防治飛絮,近年來,市園林部門按照‘控增量減存量’的總體思路,逐步替換楊柳雌株,包括替換成楊柳雄株或其他綠化樹種。”
具體做法是:一方面,在新建或改造提升的道路工程、園林工程中,不再使用楊柳雌株,“一改一大片,整體化推進”。比如前幾年的解放路改造、去年的迎澤大街改造,以及濱河東西路南延、蒙山大道等處,都已不再栽植毛白楊,改為新疆楊或其他樹種,如白蠟、銀杏、法桐、刺槐、云杉、雪松、華山松等,“腰桿”直、綠量大;另一方面,對公園綠地、道路兩旁的枯死、病弱等楊柳樹進行更新迭代,用無飄絮鄉土樹種替代,“久久為功,一點點改進”。比如街心公園、碑林公園等處,現在基本沒有飛絮,原有的少量的飛絮品種已逐步被黃櫨、五角楓、元寶楓、玉蘭、核桃、皂角等景觀樹木所替代,既“根治”了飛絮,又增添了景致。
可以預見,未來的十幾年里,每年春夏之際,我市的飛絮情況必將逐漸好轉!
記者 劉曉亮
來源:太原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