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不容“山寨”食品“借網抬頭”
“山寨”食品,這個聽起來有些年頭的字眼,再次走進公眾視野。據《半月談》報道,曾經以農村市場為主要根據地的“山寨”食品,如今借助網購、外賣以及一些新商業模式延至線上平臺,出現“搭車”售賣等現象。
從網友踩過的坑來看,“山寨”之流堪稱“套路大賞”。要是沒有一番咬文嚼字的勁頭,恐怕就著了它的道。最常見的是在字形上做文章,“全典”“康帥傅”“雷碧”等令人傻傻分不清,加之刻意模仿知名品牌的外包裝,委實考驗眼力。漢字的博大精深,竟被以這樣的方式“發揚光大”。不良商家似乎還挺懂心理學——有研究表明,人的大腦有一種“自動糾錯”的能力,即便順序顛倒也不影響識別,“橙果粒”就是利用了這一點。
“山寨”產品笑料多,卻不能只當笑話看。雖然“山寨貨”價格低廉,其質量卻得不到保證,甚至存在嚴重的食品安全風險,不僅侵犯消費者權益,還損害了公平競爭,助長了“碰瓷者得利,創新者吃虧”的歪風。隨著近年來各地多次打擊整治,“山寨”食品在城市商超基本很少出現,更多的是藏身于農村市場。如今又延至線上平臺,如不少商家將“山寨”飲料與餐食打包成套餐捆綁銷售,說明監管仍有存薄弱地帶,其違法成本還不足以形成有力震懾。
線上銷售無法直接觀察產品,某些情況下更難防范。又因取證困難,數額不大,普通消費者即便發覺受騙,也往往只能自認倒霉。此外,“山寨”的風還吹向了直播間。日前據媒體調查,一款“新西蘭羊奶初乳高鈣粉”打著“進口”的旗號,實際產地卻是江西宜春,產品類型實為方便食品。同樣很有迷惑性的是,其直播間一度取名為“胖東萊食品中轉倉”,所謂的“香港紐崔萊公司”,和大家熟知的安利紐崔萊并無關系。
遏制“借網抬頭”,必須露頭就打。事實上,部分合規廠家也在制造“山寨”食品,給原創品牌維權帶來挑戰,許多小作坊式生產隱蔽而分散,擅長“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治理工作有其復雜性。因此,不能指望消費者“慧眼識雷”,也不能光憑平臺自覺,還需全鏈條發力、長效治理。比如,加強跨部門跨地區協作,加大處罰力度;建立防偽溯源機制,利用大數據手段順藤摸瓜;壓實電商平臺主體責任,及時響應投訴舉報。
“舌尖上的安全”重于泰山。今年4月,市場監管總局部署專項整治行動,其中一項就是向線上線下銷售“山寨”食品亮劍。讓“山寨”無處遁形,要的就是雷霆之勢、綿綿之力:你若“安營扎寨”,我必連根拔起。(鐘頤)
來源:南方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