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王聰
編輯丨王多魚
排版丨水成文
星形母細胞瘤(Astroblastoma)是一種罕見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主要影響年輕女性,主要依賴手術治療,但局部復發率高。ABM 的特征是腫瘤細胞呈血管周排列,形成所謂的星形母細胞假菊形團結構,然而,由于該結構也存在于其他腦腫瘤中,因此 ABM 容易被誤診,其發病率可能被低估了。
近年來的研究揭示,基因融合是星形母細胞瘤(ABM)的顯著遺傳特征。絕大多數 ABM 病例(約 92%)存在MN1-BEND2或MN1-CXXC5這兩類融合基因,
MN1基因的 1 號外顯子分別與
BEND2
CXXC5基因的 3' 端區域發生框內融合。然而,也有少數 ABM 病例缺乏
MN1基因突變,而是存在
EWSR1-BEND2
MAMLD1-BEND2
TCF3-BEND2融合基因。在這些融合事件中,
BEND2
CXXC5分屬不同轉錄因子家族,均編碼潛在的 DNA 結合結構域 (DBD) 。盡管這些融合基因在 ABM 中普遍存在,但它們在腫瘤發生中的作用機制,至今仍不明確。
2025 年 5 月 14 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于洋團隊、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石瑋團隊合作(石一星、孫倩倩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Nature上發表了題為:Oncogenic fusions converge on shared mechanisms in initiating astroblastoma 的研究論文。
該研究揭示了星形母細胞瘤(Astroblastoma,ABM)的細胞起源和分子發病機制,并為開發針對關鍵信號節點的星形母細胞瘤靶向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染色體重排和基因融合是許多癌癥發展的初始事件。星形母細胞瘤(ABM)是一種細胞起源不明且難治性的腦腫瘤,其與多種框內基因融合有關,包括
MN1-BEND2
MN1-CXXC5。 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這些基因融合是否有助于腫瘤發生。
在這項最新研究中,研究團隊通過小鼠實驗表明,
MN1-BEND2
MN1-CXXC5這兩種 ABM 相關的融合蛋白在分子活動方面趨于一致,并且僅在腹側端腦神經祖細胞中引發惡性腫瘤。BEND2 和 CXXC5 識別相似的 DNA 基序,這表明它們在下游基因調控方面存在趨同性。
MN1-BEND2在腹側端腦神經祖細胞中的表達會導致細胞異常增殖、分化受損、細胞呈血管周圍占據模式,類似于 ABM,并獲得與 ABM 相關的轉錄特征。相比之下,
MN1-BEND2在背側端腦神經祖細胞中的表達,則會導致廣泛的細胞死亡。 這種細胞類型特異性的惡性腫瘤依賴于
OLIG2基因的表達。
從機制上來說,這兩種 ABM 相關的融合蛋白(MN1-BEND2 和 MN1-CXXC5)誘導了重疊的轉錄反應,包括激活了可作為治療靶點的PDGFRα通路。ABM 相關的不同融合基因上調了共同的轉錄網絡,從而破壞了腹側端腦神經祖細胞的正常發育,導致了腫瘤發生。
總的來說,該研究發現,MN1-BEND2和MN1-CXXC5這些不同的融合基因產生了功能相似的融合轉錄因子,直接激活PDGFRα等原癌信號通路基因,最終特異性的在腹側端腦神經前體細胞中誘發異常增殖。這種分子水平的“趨同演化”提示了腫瘤通過不同的突變途徑最終劫持相同的發育調控機制。這些發現闡明了星形母細胞瘤的細胞起源,并為開發 星形母細胞瘤的靶向治療提供了新思路。
論文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5-08981-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