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不斷完善,其中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報銷成為重要突破。截至2025年5月,全國31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將輔助生殖技術納入基本醫保,惠及超100萬人次,累計減輕群眾負擔超百億元,為萬千家庭實現“生育夢”提供了堅實保障。
國家醫保局逐步推動輔助生殖技術納入醫保。北京市率先將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16項治療性項目納入甲類醫保目錄,成為全國首個落地省份。政策實施以來,北京已有5.38萬參保人享受報銷待遇,減輕費用負擔約4.06億元。以北京市參保職工劉女士(化名)為例,其接受取卵、胚胎培養等治療的總費用為7298.3元,醫保基金支付5108.81元,個人僅承擔2189.49元。
此后,各省份迅速跟進。山東省政策實施后,東營市民楊女士(化名)通過醫保報銷了3萬元試管嬰兒費用,加上生育津貼和住院報銷,家庭經濟壓力大幅緩解。廣西、內蒙古等地通過規范醫療服務價格、加強醫療機構培訓等措施,確保政策執行標準統一,報銷比例達50%-70%。
我國育齡人群不孕不育發生率已從2007年的12%攀升至2020年的18%,患者總數超5000萬。輔助生殖技術(如試管嬰兒)作為重要治療手段,過去因單周期費用高達3萬-4萬元,令許多家庭望而卻步。醫保覆蓋后,患者自付費用降至4000-10000元,降幅達50%-67%。
以廣西為例,政策實施6個月內,輔助生殖門診結算超21萬人次,醫保基金支出4.31億元,平均報銷比例近59%。甘肅省婦幼保健院數據顯示,患者單周期自付費用減少7000-10000元,就醫選擇更透明、預期更明確。
盡管政策成效顯著,仍需進一步完善。當前各省納入醫保的具體項目存在差異,部分費用(如促排卵藥物、非定點醫院服務)仍需自費。例如,北京部分醫院取卵麻醉需通過國際醫療渠道,無法報銷。此外,醫保基金長期承受力需持續評估,各地對報銷次數、適應癥范圍等設置了限制。
對此,國家醫保局強調“盡力而為、量力而行”,通過整合醫療服務項目、推行政府指導價(平均降價20%)等方式規范市場。中國科學院院士黃荷鳳指出,輔助生殖技術需嚴格掌握適應癥,避免濫用,同時優化醫保目錄,擴大對關鍵藥物(如黃體酮注射液)的覆蓋。
輔助生殖進醫保不僅是醫療健康領域的突破,更是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政策實施后,我國輔助生殖周期數超100萬/年,年出生試管嬰兒逾30萬例,技術成功率接近國際先進水平。未來,政策需進一步細化:
1. 擴大報銷范圍:將更多藥物、檢查項目納入醫保,減少地域差異;
2. 加強基層服務:提升中西部地區醫療機構的技術能力與可及性;
3. 完善配套政策:銜接生育保險、延長產假、發放津貼等,形成多維支持體系。
醫保政策將持續與生育支持措施協同發力,推動人口長期均衡發展。隨著政策深化,更多家庭將告別“生育焦慮”,共享醫療健康的時代紅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