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如果現在拍一部《 雖然正史里沒白紙黑字寫" 這種設定放在電視劇里,比《權力的游戲》還容易踩雷。 導演們私下吐槽:"拍元朝劇就像讓婆媳劇里的惡婆婆當女主,觀眾血壓直接爆表。" 2004年《成吉思汗》能過審,全靠把故事局限在蒙古崛起階段,但凡拍到 更尷尬的是,如今蒙古族同胞占我國人口0.45%,拍元朝壓迫漢族容易引發"歷史傷害現代人"的連鎖反應,但完全洗白又會被罵篡改歷史。 別的朝代拍戲翻《史記》《唐書》,元朝劇組卻得玩"考古盲盒"。 《元史》編纂總共只用了331天,朱元璋催稿催到編輯們把同一場戰役寫了三遍。 更絕的是蒙古貴族流行"秘葬",成吉思汗陵至今下落不明,忽必烈埋哪兒也沒人知道,連盜墓題材都拍不成! 影視公司老板算過賬:拍清宮戲能照著故宮1:1搭景,拍元朝得先解決"蒙古包怎么擺才不像農家樂"的靈魂拷問。服飾考證更讓人頭禿,蒙古袍該用狼皮還是羊皮?貴族頭飾到底插幾根羽毛?這些問題連內蒙古博物館專家都得撓頭。 有個劇組不信邪,結果被網友扒出元朝士兵戴清朝頭盔,直接沖上熱搜挨罵三天。 如果把元朝歷史寫成劇本,絕對是"權游編劇看了都喊救命"的程度。 從忽必烈到 關鍵人物也撐不起大男主戲。 成吉思汗屬于"蒙古帝國限定皮膚",忽必烈后半生忙著跟親弟弟阿里不哥搶皇位,末代皇帝元順帝更是"土木愛好者",國家快亡了還在研究魯班鎖。 想拍宮斗戲?元朝后宮妃子連漢語都不會說;想拍權謀戲?丞相權力比皇帝還大,這誰敢過審? 數據不會說謊:某視頻平臺試水元朝網劇,點擊量還沒平臺總裁的減肥vlog高。 觀眾反饋很扎心:"看半天分不清蒙古貴族和吐蕃使者""打仗就知道騎馬沖,戰術比廣場舞還單調"。反觀清宮劇,觀眾能對著"甄嬛護甲長度"討論三天三夜,這就是文化認知度的降維打擊。 投資方更現實:"拍《元朝美食記》?烤全羊經費夠吃垮十個劇組!拍《元曲101》?現在年輕人連關漢卿和周杰倫都分不清"。 唯一有群眾基礎的郭靖黃蓉,故事主線還是抗元,合著元朝在武俠宇宙里就是個挨打的沙包。 其實學界早想給元朝"翻案"。全國政協委員蔣勝男建議搞個"元朝文化盲盒",把絲綢之路商貿、元曲雜劇這些閃光點做成IP。 內蒙古大學甚至復原了元代"詐馬宴",烤駱駝配馬奶酒的場面,比《長安十二時辰》的水盆羊肉還帶感。 但實際操作起來,劇組得先過"民族情感平衡木"。 拍元曲名家關漢卿,得解釋他為什么總寫底層悲劇;拍海上絲綢之路,得避開"蒙古人根本不懂航海"的黑歷史。 有導演嘗試用動畫形式呈現,結果被吐槽"蒙古鐵騎萌得像Hello Kitty"。 元朝劇的尷尬,本質是歷史與現實的魔幻碰撞。 當我們看著《成吉思汗》里萬馬奔騰的場面熱血沸騰時,也該聽聽文物工作者的忠告:" 畢竟連忽必烈的棺材板都找不著,強行加戲容易翻車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