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隱藏式門把手又成了熱門話題。不過這次不是因為它的炫酷設計,而是因為它可能帶來的安全隱患。5月8日,工信部在官網公開征集對《汽車車門把手安全技術要求》的意見,矛頭直指隱藏式門把手在極端情況下的可靠性問題。
這一消息讓不少車主拍手稱快,畢竟誰也不想在車禍或起火時,因為一個“高科技”門把手耽誤逃生。但另一方面,也有人質疑:難道科技進步還要向“保守”妥協?隱藏式門把手究竟是未來趨勢,還是車企為了營銷硬塞給消費者的“偽需求”?
從“未來感”到“現實坑”:隱藏式門把手的尷尬處境
幾年前,當特斯拉首次推出隱藏式門把手時,整個汽車行業都為之一振。流暢的車身線條、自動彈出的儀式感,再加上“降低風阻”的科技光環,讓它迅速成為新能源車的標配。然而,現實很快給這份“未來感”潑了一盆冷水。
首先是實用性問題。在北方,冬天門把手被凍住的情況屢見不鮮,車主們不得不拿熱水澆、用銀行卡撬,甚至有人專門備了一把小錘子。而在南方,暴雨天氣也可能導致電子系統失靈,門把手彈不出來,車主只能站在雨里干著急。
更嚴重的是安全性。隱藏式門把手大多依賴電控系統,一旦車輛發生碰撞、斷電或起火,車門可能無法正常打開。國內外都曾發生過事故后因門把手失效導致救援延誤的案例,這也是工信部此次重點整頓的方向——必須保證在任何極端情況下,車門都能被可靠打開。
工信部新規:不是禁止,而是回歸理性
新規并非要徹底否定隱藏式門把手,而是要求車企在設計時優先考慮安全冗余。比如,保留機械解鎖裝置、優化斷電后的應急開啟邏輯、增加明顯的操作標識等。事實上,一些車企已經在這么做,比如某些車型在電子彈出式把手的基礎上,仍然保留了物理按鍵或隱藏式機械拉索,確保萬無一失。
但也有一些品牌走得更激進,比如完全取消門把手,僅靠語音或感應開門。這種設計雖然看起來很酷,但一旦系統故障,車主可能連門都打不開。新規的出臺,某種程度上也是在給這些過于超前的設計“踩剎車”。
科技應以人為本,而非為炫技而生
隱藏式門把手的爭議,其實反映了汽車行業的一個普遍問題:科技到底是為了提升體驗,還是為了營銷噱頭?降低風阻、提升續航固然重要,但犧牲實用性和安全性就得不償失了。
類似的“不合理設計”并不少見:取消物理按鍵的全觸控中控屏、用攝像頭取代后視鏡、甚至方形方向盤……這些創新或許能讓人眼前一亮,但真正用起來卻可能讓人抓狂。科技的發展應該讓生活更便捷,而不是制造新的麻煩。
工信部的新規,某種程度上是對汽車行業的一次提醒:創新可以大膽,但安全不能妥協。隱藏式門把手不會消失,但它必須變得更可靠。畢竟,一輛車的終極使命是安全地把人送到目的地,而不是讓車主在緊急情況下對著門把手干瞪眼。
未來,我們或許會看到更多兼顧美觀與實用性的設計,但在此之前,希望車企別再為了“炫技”而忽視基本的人性化需求。你覺得隱藏式門把手是進步還是雞肋?你怎么看?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