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3日,由北京畫院、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中國對外藝術展覽有限公司聯合打造的“不肯作神仙——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Qi Baishi: Inspiration in Ink)在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一層178號展廳隆重啟幕。
展覽海報。
展覽標題取自齊白石篆刻的一枚印章,“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齊白石高壽近百歲,一生堪稱傳奇——他見證了清代、民國到新中國的時代發展;他從湖南湘潭的田埂走出,先后做過走街串巷的木匠、主顧家里的描容師傅、琉璃廠的刻印畫師,直到“衰年變法”藝術大成,終于揚名海外。在百年歲月中,齊白石秉持著赤誠的生命狀態,他立志畫“親眼所見、親身所感”的自然萬物,宏如壯麗山河、微若花木魚蟲,都在他筆端唱誦如歌。無怪乎他說“不肯作神仙”——人間瑰景,不羨神仙!
借此印文,展覽將深入呈現齊白石的水墨藝術。這不僅是歷史上首次系統性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呈現齊白石的藝術作品,也將為全球觀眾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領略中國水墨藝術如何不斷傳承與重塑,流露經久不衰的魅力。
作為紀念齊白石誕辰160周年的重要國際巡展,本次展覽是繼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成功展出后的第二站。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特別邀請下,展覽移師這座擁有近150年歷史的藝術圣殿繼續展出。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以其橫跨東西方的近50萬件館藏珍品,為觀眾理解齊白石藝術提供更廣闊的文化視野。
白石大展 波士頓開幕
2025年5月9日當地時間18時,“不肯作神仙——北京畫院藏齊白石精品展”展覽開幕式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舉辦。中華人民共和國駐紐約總領事陳立、馬薩諸塞州州長委員會委員瑪拉·多蘭、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館長馬修·泰特爾鮑姆、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出席了開幕式并致辭。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候任館長皮埃爾·特爾賈尼揚、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亞洲主席喻瑜、展覽贊助人及當地各界近百名嘉賓出席了活動。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館長馬修·泰特爾鮑姆致歡迎辭
照片版權歸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所有
波士頓美術博物館館長馬修·泰特爾鮑姆在致辭中表示齊白石以革新中國傳統水墨畫而聞名。他將中國文人雅士的傳統筆墨藝術轉化為極具現代表現力與抽象特質的繪畫語言,其作品以雄渾的山水、栩栩如生的花鳥草蟲和妙趣橫生的人物畫突破了傳統水墨的藩籬。其深厚的書法篆刻功底更以富有表現力的筆觸為傳統繪畫注入新的活力。此次北京畫院特展為海外觀眾提供了領略大師藝術境界與創作靈感的珍貴契機,希望兩國文博界未來進一步深化藝術合作。
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陳立致辭
照片版權歸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所有
陳立總領事在致辭中談到波士頓作為美國歷史文化名城,始終走在中美文化交流的前列。中美建交后第一個文化交流項目,就是波士頓交響樂團訪華演出;第一個在中國舉辦展覽的美國博物館就是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北京畫院和波士頓美術館攜手舉辦本次高水平展覽,不僅是中美藝術的切磋交流,更是中美民心的聯結紐帶,詮釋了東西方文明對人類共同價值的深情禮贊。藝術超越國界,文化架起橋梁。希望各界朋友攜手同行,共同譜寫中美人文交流的新篇章。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致辭
照片版權歸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所有
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表示齊白石是20世紀中國最具影響力、最具創造力的藝術家,也是北京畫院首任名譽院長。北京畫院現收藏齊白石作品及手稿2000余件,長期致力于研究和弘揚齊白石為代表的中國水墨藝術,并在歐洲和亞洲部分城市舉辦了聚焦不同藝術主題的齊白石展覽。這次是齊白石作品繼在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展出之后,在美國的二次巡展。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與中國藝術淵源深厚——民國書畫大師吳昌碩曾親題“與古為徒”匾額相贈;展品中更包含方君璧女士捐贈的齊白石《燭讀圖軸》珍品。愿齊白石的藝術之美,為我們架起連接心靈的橋梁,增進彼此的理解與友誼。
開幕式結束后,北京畫院院長吳洪亮以策展人視角,為中外嘉賓導賞展陳,解讀齊白石藝術精髓
照片版權歸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所有
人間至趣 不肯作神仙
展覽以兩個主題單元展開敘述,首個單元“人間誰信是神仙”以齊白石的人物畫為主,展現了他筆端的神仙樣貌與百姓民俗。
“人間誰信是神仙”單元一角
年少時在湖南鄉間成長的經歷,令齊白石熟稔民間常作祈福、裝飾之用的神仙像、仕女圖,無論歷代名家還是民間畫師,皆是他學習的對象。這種傳統民俗趣味深深浸潤于他的藝術脈絡里。他將神仙與凡人的形象訴諸筆端,并寄予自我的獨特理解與情感附著。從八仙之首李鐵拐、驅鬼之神鐘馗,到送學的祖孫倆、挖耳的老翁,閑適的撓背老者……他們的形象皆源自生活,姿態詼諧,異趣橫生,可親可愛。
《鐘馗搔背圖稿》與成作并置一處,觀眾可追溯老人創作時的琢磨痕跡
江南園林風情的展廳,觀眾在移步異景中欣賞中國畫獨有的意境
第二單元“丹青卻勝天工巧”展示了齊白石對自然極致的探求與大膽的創造。他的創作從文人畫范式中萌芽,八大山人、徐渭、石濤都曾是他學習的對象。然而,文人的書齋無法安放齊白石向往自然的心。在“五出五歸”游歷中國大江南北之后,他最終選擇回歸生命的本質,贊美平凡的生活。文人的雅致格調與質樸的生活情趣在其作品中交融共現。那些兼具現代表現主義與書法韻致的筆觸,配以明快的視覺表現,既傳遞著萬物的脈動,更洋溢著生命的歡愉。
“丹青卻勝天工巧”單元一角
纖毫畢現的草蟲與逸筆寥寥的花卉讓繁與簡碰撞出美學的新高度
展廳一角 太湖石與畫作靜靜相望
白石畫屋 賞水墨之道
“借山吟館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齊白石的每一個雅號背后,都是一段畫室里的傳奇故事。位于展廳一角的“白石畫屋”展區通過互動裝置與歷史影像,生動再現了大師揮毫潑墨的創作場景,讓海外觀眾得以穿越時空,親歷中國書畫藝術的魅力。
觀眾參照齊白石畫蝦步驟在交互屏上作畫
在交互書法桌前,觀眾可以通過觸屏的方式臨摹齊白石的書法字帖,亦或是練習水墨皴法,領略“一筆落紙,萬象生成”的東方美學。書桌旁則是播放著一段珍貴的歷史影像,記錄著白石老人畫蝦的獨門絕技:他借用墨色的濃淡變化來表現軀干的質感,同時注重描繪蝦身的彎曲與蝦須的變化,以展現蝦在水中游動的靈活姿態。與歷史影像遙遙相應的是柜中展出的兩幅作品《山溪群蝦圖》以及《蝦圖》。兩幅畫分別創作于齊白石中年及晚年時期,二者并置令觀眾可以探究齊白石畫蝦的數次變法,體悟其捕捉物象靈韻之態時的巧思。
墻上一側則掛著“君子有恥,賣畫不論交情”的行書,記錄著老人作為一名職業畫家在平衡商業與藝術之間的生活智慧。
魚傳尺素 寄萬里溫情
在數字通訊尚未誕生的年代,畫家往往用毛筆書信往來。北京畫院珍藏的數百封齊白石手札中,朱砂印色歷久彌新,蠅頭小楷墨香猶存,每一處筆鋒的提按頓挫,都成為了藝術家心緒波動的可視化呈現——這種凝結在紙絹上的思維軌跡與情感厚度,恰是當代電子通訊難以復制的精神印記。
一名觀眾正在細細欣賞齊白石設計的傳統詩箋
展覽特別設置了“白石信箱”,其中靜靜躺著數封來自“白石老人”的書信。每封信件隨機封存著一幅老人的小畫、即興詩箋、篆刻印文或祝語。觀眾可隨機抽取這些精心復刻的書信,將一份中國文人獨有的“魚雁往來”之雅趣帶回家。在這個即時通訊的時代,這些信紙不僅傳遞著筆墨的溫度,更延續著中國傳統文化中最珍貴的儀式感。愿這些跨越重洋的藝術信使,能在海外觀眾與齊白石的藝術世界之間,搭建起一座對話的橋梁。
據悉,展覽從2025年5月3持續至9月28日。
編輯:黃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