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這片多彩民族文化瑰麗的土地上,傳統村落星羅棋布。全省共有757個村寨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數量位居全國前列。近年來,貴州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同時,也加強保護傳統古村落,傳承鄉土文化,推動傳統村落傳承與發展,讓傳統村落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游客在安順云峰屯堡本寨游覽,感受著古老的屯堡文化魅力。
初夏時節,走進安順云峰屯堡本寨,石頭砌成的建筑古樸而典雅,村內碉樓聳立,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歷史來到600年前的大明朝,每一處都透露著歲月的痕跡。
安順云峰屯堡地戲演出引客來。
作為擁有600余年歷史的古老村寨,云峰屯堡本寨通過強化保護修復與文化傳承,通過舉辦地戲表演、民俗體驗等活動,如今,云峰屯堡本寨吸引著無數外來游客,這里的屯堡文化資源不斷轉變為鄉村旅游新動能。
綠意盎然的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
綠意盎然的黔東南州黎平縣肇興侗寨,云霧在山巒間流轉繚繞。寨內以干欄式吊腳樓群聞名,鱗次櫛比的木構建筑沿河而建,青瓦覆頂,杉木為骨,展現了侗族“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智慧。寨內五座鼓樓分屬仁、義、禮、智、信五團,既是族群的象征,也是村民議事、歌舞表演的公共空間。風雨橋橫跨溪流,橋亭相融,既承載交通功能,又成為游客休憩的網紅打卡地。
肇興侗寨的當地繡娘在展示手工制作品。
肇興侗寨干欄式吊腳樓群一角。
肇興侗寨鼓樓夜景。
近年來,肇興侗寨在保持村寨歷史原貌和傳承民族特色文化的同時,將谷雨節、蘆笙節、侗年節等民族節日,刺繡、蠟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造成旅游品牌,帶動村民就業創業2000余人,讓村民都吃上“旅游飯”,使古老侗寨在保護與利用中持續煥發新的生機。2024年,當地累計接待游客102.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2億元,促進村集體經濟收入245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約4.16萬元。
西江千戶苗寨錯落有致的吊腳樓依山而建。
位于黔東南雷山縣的西江千戶苗寨,迄今已有2000多年悠久歷史。西江千戶苗寨承載著中國歷史上苗族五次大遷徙聚居地的珍貴歷史記憶。苗族的農耕文化、民俗風情、銀飾制作、服飾藝術、飲食特色、歌舞藝術及其遺風古俗,在這里代代相傳、綿延不絕。這座苗族文化的瑰寶,完整地保存了苗族的原生態與文化特色。寨中,錯落有致的吊腳樓依山傍水,層層疊疊,連綿起伏,形成一幅壯觀的畫卷。這獨特的建筑風貌吸引了無數游客慕名而來。
“姑媽籃球”賽。
近年來,西江千戶苗寨通過傳統文化資源實現文旅產業升級。2024年創新推出的“姑媽籃球賽”更成為現象級文旅新IP——這項由雷山縣苗族婦女自主設計的特色運動迅速在全網走紅,相關流量高達146.5億次。
民族文化活動展演。
“姑媽籃球”巧妙地將民族文化、旅游與體育有機融合,通過“她體育”生動展現“她文化”,成功帶動“她旅游”熱潮,孵化出眾多“她文創”產品,收獲可觀的“她經濟”效益,探索出一條以“姑媽籃球”為強勁引擎的文體旅融合全新路徑,“體育+文旅”創新模式活力四射、魅力盡顯。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西江千戶苗族接待游客數量達523.68萬人次,同比增長12.65%。
云霧繚繞的岜沙苗寨。
黔東南從江縣岜沙苗寨以原始生態與苗族文化聞名,吊腳樓群依山而建,青瓦與古樹交織成詩畫畫卷。苗寨里男子世代持槍佩刀,傳承鐮刀剃頭成人禮等獨特習俗,完整保存著苗族古生態智慧。當地在推動傳統村落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過程中,通過民族傳統文化展演、生態旅游等創新模式,讓千年苗寨既守住文化根脈,今年“五一”期間,岜沙苗寨每日上演鳴槍迎客、蘆笙舞、鐮刀剃頭和苗族婚慶展示等民俗表演,場場爆滿,共接待游客24833人次,同比增長7.94%。
岜沙苗寨蘆笙舞展演。
古村里,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更引得游客來、興得起產業。在推動傳統村落與鄉村深度融合發展的道路上,貴州的傳統村落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聲明
以上信息來源@天眼新聞
【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