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國文教室的黑板上常常寫著如下一類的粉筆字:“三禮:《周禮》,《儀禮》,《禮記》?!薄叭齻鳎骸豆騻鳌?,《穀梁傳》,《左傳》?!睂W生看了,就抄在筆記簿本。
學期考試與入學考試,國文科常常出如下一類的測驗題目:“《史記》何人所作?《資治通鑒》何人所作?”“什么叫‘四書’?什么叫‘四史’?”“司馬相如何代人?杜甫何代人?他們有哪一方面的著作?”與考的學生只消寫上人名、書名、朝代名就是。寫錯了或者寫不出當然沒有分數。
曾經參觀一個中學,高中三年級上“中國文學史”課,用的是某大學的講義《中國文學史要略》,方講到隋唐。講義中提及孔穎達的《五經正義》,杜佑的《通典》,王通的《中說》等,沒有記明卷數,教師就一一寫在黑板上,讓學生一一抄在本子上。在教室里立了大約半點鐘,沒聽見教師開一聲口,只看見他寫的頗為老練的一些數目字。
書籍名,作者名,作者時代,書籍卷數,不能不說是一種知識。可是,學生得到了這種知識有什么受用,咱們不妨想一想。參與考試,如果遇到這一類的測驗題目,就可以毫不遲疑地答上去,取得極限的分數,這是一種受用。還有呢?似乎沒有了。在跟人家談話的當兒,如果人家問你“什么叫‘四史’?”你回答得出“就是《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你的臉上自然也會有一副躊躇滿志的神色。可惜實際上談話時候把這種問題作話題的并不多。
另外一派人不贊成這種辦法,說這種辦法毫無道理,不能叫學生得到真實的受用。這個話是千真萬確的。他們主張,學生必須跟書籍直接打交道,好比朋友似的,你必須跟他混在一塊,才可以心心相通,彼此影響,僅僅記住他的尊姓大名,就與沒有這個朋友一樣。這個話當然也沒有錯。可是他們所說的書籍范圍很廣,差不多從前讀書人常讀的一些書籍,他們主張現在的學生都應該讀。而且,他們開起參考書目來就是一大堆,就說《史記》罷,關于考證史事的有若干種,關于評議體例的有若干種,關于鑒賞文筆的有若干種。他們要學生自己去摸索,把從前人走過的路子照樣走一遍,結果才認識《史記》的全貌。這兒就有問題了。范圍寬廣,從前讀書人常讀的一些書籍都拿來讀,跟現代的教育宗旨合不合,是問題。每一種書籍都要由學生自己去摸索,時間跟能力夠不夠,又是問題。這些問題不加注意,徒然苦口婆心地對學生說:“你們要讀書??!”其心固然可敬,可是學生還是得不到真實的受用。
現代學生的功課,有些是從前讀書人所不做的,如博物、理化、圖畫、音樂之類。其他的功課,就實質說,雖然就是從前讀書人學的那一些,可是書籍不必再從前人的本子了。一部歷史教本就可以攝取歷代史籍的大概,經籍子籍的要旨。這自然指編撰得好的而言;現在有沒有這樣好的教本,那是另一問題。試問為什么要這么辦?為的是從前書籍浩如煙海,現代的學生要做的功課多,沒有時間一一去讀他。為的是現代切用的一些實質,分散在潛藏在各種書籍里,讓學生淘金似的去淘,也許淘不著,也許只淘著了一點兒。尤其為的是從前的書籍,在現代人看來,有許多語言文字方面的障礙;先秦古籍更有脫簡錯簡,傳抄致誤,清代學者??钡呢暙I雖然極大,但是否定全恢復了各書的原樣,誰也不敢說定;現代學生不能也不應個個勞費精力在訓詁??鄙线叄秋@而易見的。所以,為實質的吸收著想,可以干脆說一句,現代學生不必讀從前的書。只要歷史教本跟其他學生用書編撰得好,教師和幫助學生的一些人們又指導得法,學生就可以一輩子不讀《論語》、《莊子》卻能知道孔子、莊子的學說;一輩子不讀《史記》、《漢書》,卻能明曉古代的史跡。
可是,有些書籍的實質和形式是分不開的,你要了解它,享受它,必須面對它本身,涵泳得深,體味得切,才有得益。譬如《詩經》,就不能專取其實質,翻為現代語言,讓學生讀“白話詩經”。翻譯并不是不能做,并且已經有人做過,但到底是另外一回事;真正讀《詩經》還得直接讀“關關雎鳩”。又如《史記》,作為歷史書,盡可用“歷史教本”“中國通史”之類來代替;但是它同時又是文學作品,作為文學作品,就不能用“歷史教本”“中國通史”之類來代替,從這類書里知道了楚漢相爭的史跡,并不等于讀了《項羽本紀》。我想,要說現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理由應該在這一點上。
還有一點。如朱自清先生在這本《經典常談》的序文里說的,
“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經典訓練應該是一個必要的項目。經典訓練的價值不在實用,而在文化。有一位外國教授說過,閱讀經典的用處,就在教人見識經典一番。這是很明達的議論。再說做一個有相當教育的國民,至少對于本國的經典,也有接觸的義務。”
一些古書,培育著咱們的祖先,咱們跟祖先是一脈相承的,自當嘗嘗他們的營養料,才不至于無本。
若講實用,似乎是沒有,有實用的東西都收納在各種學科里了;可是有無用之用。這可以打個比方。有些人不怕旅行辛苦,道路幾千,跑上峨嵋金頂看日出,或者跑到甘肅敦煌,看一窟寺歷代的造像跟壁畫。在專講實用的人看來,他們干的完全沒有實用,只有那股傻勁兒倒可以佩服??墒撬麄儚慕痦斚聛?,打敦煌回轉,胸襟推廣了,眼光深遠了。雖然還是各做他們的事兒,卻有了一種新的精神。這就是所謂無用之用。讀古書讀的得其道,也會有類似的無用之用。要說現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這是又一個理由。
這兒要注意,“現代學生應該讀些古書”,萬不宜忽略“學生”兩字跟一個“些”字。說“學生”,就是說不是專家,其讀法不該跟專家的一樣(大學里專門研究古書的學生當然不在此限)。說“些”,就是說分量不能多,就是從前讀書人常讀的一些書籍也不必全讀。就閱讀的本子說,最好輯錄訓詁??狈矫婧喢鞫煽康亩ㄕ摚寣W生展卷了然,不必在一大堆參考書里自己去摸索。就閱讀的范圍說,最好根據前邊說的兩個理由來選定,只要精,不妨小,只要達到讓學生見識一番這么個意思就成。
這本《經典常談》的序文里說,“我們理想中一般人的經典讀本——有些該是全書,有些只該是選本節本——應該盡可能地采取他們的結論;一面將本文分段,仔細地標點,并用白話文作簡要的注釋。每種讀本還得有一篇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爆F代學生要讀些古書,急切要用這樣的讀本??诳诼暵暼轮鴮W生應該讀古書的先生們,似乎最適宜負起責任來,編撰這樣的讀本??墒撬麄儾桓桑皇恰白x書??!讀書??!”的直嚷;學生實在沒法接觸古書,他們就把罪名加在學生頭上,“你們自己不要好,不愛讀書,教我有什么辦法?”我真不懂得他們的所以然。
朱先生的《經典常談》卻是負起這方面的責任來的一本書。它是一些古書的“切實而淺明的白話文導言”。誰要知道某書是什么,它就告訴你個什么,看了這本書當然不就是變了古書,可是古書的來歷,其中的大要,歷來對于該書有什么問題,直到現在為止,對于該書已經研究到什么程度,都可以有個簡明的概念。學生如果自己在一大堆參考書里去摸索,費力甚多,所得未必會這么簡明。
因這本書的導引,去接觸古書,就像預先看熟了地圖跟地理志,雖然到的是個新地方,卻能頭頭是道。專家們未必看得起這本書,因為“這中間并無編撰者自己的創見,編撰者的工作只是編撰罷了”(序文中語);但是這本書本來不是寫給專家們看的,在需要讀些古書的學生,這本書正適合他們的理解能力跟所需分量。尤其是“各篇的討論,盡量采擇近人新說”(序文中語),近人新說當然不單為它“新”,而為它是最近研究的結果,比較可作定論;使學生在入門的當兒,便祛除了狹陋跟迂腐的弊病,是大可稱美的一點。
這本書所說“經典”,不專指經籍;是用“經典”的二字的廣義,包括群經,先秦諸子,幾種史書,一些集部,共十三篇。把目錄抄在這兒:《說文解字》第一;《周易》第二;《尚書》第三;《詩經》第四;三禮第五;《春秋》三傳第六(《國語》附);四書第七;《戰國策》第八;《史記》《漢書》第九;諸子第十;辭賦第十一;詩第十二;文第十三;前頭十一篇都就書講;末了“詩”“文”兩篇卻只敘述源流,不就書講,“因為書太多了,沒法子一一詳論,而集部書的問題,也不像經、史、子那樣重要,在這兒也無需詳論”(序文中語)。
本文轉自“中華書局1912”公眾號,原載《西川集》,文光書店,1945。如有侵權,敬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