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網絡綜合
01.
寫在前面
最近,很多地方都在開展全民健康歡樂跑活動。
與室內運動相比,阿呆爸更建議家長們,多帶孩子參加戶外運動。
陽光、綠植、清新的空氣,是最好的醫生。戶外運動不僅能讓孩子放松身心,也能鍛煉孩子的意志力。
昨天有個好朋友,給我推薦了這個活動。家住天津或附近的家長,可以找個合適的時間,帶上孩子去鏈接志同道合的人,來一場和陽光、汗水的約會。
掃碼即可報名!
前幾天,鄰居周姐和我傾訴,說她兒子鑫鑫上到小學三年級后,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不愛說話,成績也下滑得厲害。
她試過請家教、報補習班,甚至沒收了他的平板電腦,可情況并沒有好轉。
直到有一天,鑫鑫的班主任打來電話,委婉地說:“鑫鑫在課堂上總是發呆,和同學幾乎沒有互動,體育課也總是找借口不參加……”
周姐這才猛然意識到:孩子的問題,或許不是學習能力不足,而是長期被困在家里,失去了學習和探索世界的熱情。
她回想起,自疫情后,她就很少帶鑫鑫出門,怕他感染病毒。
后來即使解封了,她也習慣性地讓孩子待在家里寫作業、刷題,覺得這樣更“安全”。
可沒想到,正是這種“保護”,反而讓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活力。
02.
困在家里的危害
——可怕的“精神窒息”
很多家長以為,讓孩子待在家里是“為他好”,可以避免外界的危險,讓他更專注學習。
但事實上,長期困在家里的孩子,可能會面臨這些危害:
1.社交能力退化。孩子需要和同齡人互動,才能學會合作、溝通甚至處理沖突。長期封閉的環境,容易讓孩子變得膽小、孤僻,甚至出現社交恐懼。
2.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世界是一本最好的教科書,而家里的四面墻,只會限制孩子的視野。長期缺乏新鮮刺激,孩子的大腦會變得遲鈍,對學習失去興趣。
3.身體素質下降。陽光、空氣、運動,是孩子成長必不可少的“養分”。長期宅家,不僅影響骨骼發育,還可能引發肥胖、近視等問題。
心理學家皮亞杰曾說:“兒童的智慧來源于動作。”也就是說,孩子是在“動”中學習的,而不是在靜止中被動接受知識。
03.
如何讓孩子走出去?
——從“圈養”到“放養”的轉變
讓孩子走出家門,并不意味著放任不管,而是要有意識地引導他們接觸更廣闊的世界。
具體可以這樣做:
1、家長先改變觀念。不要總說“外面危險”“在家好好學習”,而是告訴孩子:“走,我們出去看看!”父母的認知決定了孩子的邊界。
2、制定“戶外時間”。哪怕每天只有半小時,也要讓孩子到戶外活動,散步、騎車、踢球都可以。周末盡量安排一次短途出行,哪怕只是去公園野餐。
3、鼓勵社交,創造機會。主動約同學一起玩,或者報名參加集體活動(如夏令營、興趣班),讓孩子在互動中學會與人相處。
比如帶孩子參加一些親子戶外運動,不僅能夠增進親子情感的濃度,更能喚起身體的活力,讓孩子享受運動的快樂。
好的活動機會,我迫不及待想介紹給大家,掃碼即可報名。
在希臘體育圣地奧林匹克山上雕刻著一句名言:“你想得到健康嗎?就去跑步吧。你想得到聰明嗎?就去跑步吧。”
運動,永遠都是最好的投資。孩子有了一個強健的體魄,人生才有無限的可能。
盧梭在《愛彌兒》中寫道:“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次序,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讓孩子走出去,就是讓他們按照自然的節奏成長。
我們是不是也在用“愛”的名義,把孩子困在了一個狹小的空間里?
孩子的世界,不該只有四面墻。
真正的教育,不是把孩子關在房間里刷題,而是帶他們去感受世界的廣闊與精彩。
只有走出去,他們才能學會獨立、勇敢和熱愛生活。
從今天起,不妨放下焦慮,牽著孩子的手,帶他去看看外面的天空。
你會發現,他的眼睛,會因此變得更亮。
“孩子的雙腳,應該踩在泥土上,而不是地板上。”
文末點個在看,與大家共勉。
育兒不慌張,阿呆爸來幫忙,伴你和孩子一起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