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曾簡要介紹過明清時期萊陽與招遠之間的古官道,本文的話題與之相仿,這次要討論的是萊州(以下按照舊稱寫作掖縣)到昌邑之間的古官道。
明清兩代,膠東半島長期維持登萊二府的區(qū)劃體系,因此連接兩者治所(蓬萊、掖縣)并向西通往省城濟南的登萊官道,交通地位十分重要。掖縣與昌邑之間的官道,不僅是登萊官道的組成部分,且由于中途需跨越膠萊河,從而有著特殊的地理意義。
值得一提的是,掖縣和昌邑雖是一河之隔的鄰縣,但兩者之間的古官道并非直接貫通,中間還需經(jīng)過平度州(明清時亦屬萊州府)地界(注:這與膠萊河上的渡口選址有關(guān))。
綜合《萊州府志》《掖縣志》《昌邑縣志》《平度州志》的記載來看,掖縣與昌邑之間共設有14座急遞鋪(不算掖縣城和昌邑縣城,通常十里一鋪),自東向西的走向具體是:
出掖縣城向西,先后經(jīng)過十里鋪、郎村、杲村、英村、沙河、儀棠,自此出掖縣進入平度地界;再經(jīng)灰埠、三埠、獨埠、新河,由此跨過膠萊河進入昌邑縣;又經(jīng)卜莊、陸莊、夏店、黑埠,然后抵達昌邑縣城。
經(jīng)過歷史變遷,上述部分地名的古今寫法有所不同,但對照現(xiàn)在的地圖也不難查找。就掖縣地界的6座急遞鋪而言,十里鋪對應的即現(xiàn)萊州市的西十里堡村,郎村、杲村、沙河的名字前后不變,英村現(xiàn)有東西兩村,儀棠現(xiàn)在寫作驛塘。以上地點集中位于虎頭崖、沙河兩鎮(zhèn)的轄區(qū)內(nèi)。
平度地界的4座急遞鋪,集中位于現(xiàn)新河鎮(zhèn)的轄區(qū)內(nèi),灰埠、三埠、新河都有同名村落,獨埠對應的大概率是現(xiàn)在的獨埠陳家村。
至于昌邑地界的4座急遞鋪,卜莊、夏店、黑埠現(xiàn)都有同名村落,而根據(jù)昌邑當?shù)嘏笥呀榻B,陸莊對應的當是現(xiàn)卜莊鎮(zhèn)轄區(qū)內(nèi)的“劉莊村”。該村地處夏店與卜莊之間,過去曾叫作陸莊店,后改為劉莊。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急遞鋪中,新河、獨埠兩鋪地處平度州地界,但《萊州府志》和《昌邑縣志》均將之列在昌邑縣名下,《平度州志》也僅收錄灰埠、三埠座鋪(注:灰埠同時還設有等級更高的驛站)。其中具體原因,暫時未見詳細記載。
另外需要提介紹的是,昌邑卜莊與平度新河中間有膠萊河阻隔。在歷史上,膠萊河長期并無固定橋梁(短期浮橋不算)。因此,為保障官道暢通,平度和昌邑兩地官府都專門設有“渡夫”的崗位。對此,《萊州府志》記載道:
“平度州,膠河渡夫三名,每名銀四兩(年薪),閏月銀四錢,共銀十二兩四錢。昌邑縣,膠河渡夫三名,每名銀一兩三錢,閏月銀三錢九分。
以上記載通俗來說就是,膠萊河渡夫“帶有編制”,其工資由地方財政列支。這一情況,與急遞鋪的鋪兵(負責步行傳遞公文)類似。
掖縣到昌邑的古官道不僅有著悠久的歷史,對后世亦有著深遠影響。始建于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煙濰公路,即以此官道作為基礎(走向基本相同,具體路段有所改變)。而去年通車的濰煙高鐵,在走向上亦大同小異。以平度的三埠為例,古官道曾在這里設過急遞鋪,而如今濰煙高鐵上的灰埠站亦選址在這里。(本文作者:隋翔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