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房地產市場持續處于深度調整階段。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數據,2024年全國商品房市場呈現顯著下行態勢: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1.3%,銷售額降幅更為明顯,達到15.7%。價格方面,2024年全國300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指數同比下降3.2%,二手住宅價格指數降幅更大,為5.1%。這一系列數據表明,當前房地產市場正處于周期性調整階段。
然而,進入2025年后,市場上開始流傳一種觀點,認為到2030年房價可能達到當前水平的4-5倍。這一預測主要基于兩個核心論據:一方面是城鎮化進程的持續推動。截至最新統計,中國城鎮化率已達66.16%,距離發達國家普遍75%-80%的城鎮化水平尚有約10個百分點的差距。這意味著未來仍將有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形成持續的住房需求。這部分新增城鎮人口將構成潛在的購房群體,為房地產市場提供長期支撐。從歷史經驗來看,城鎮化率的提升確實與房價上漲存在正相關關系。
另一方面是貨幣供給因素的影響。中國人民銀行2025年第一季度金融數據顯示,3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達到326.06萬億元,約為同期GDP的兩倍以上。這種貨幣供給與實體經濟的比例關系,反映出當前貨幣環境相對寬松。如果未來貨幣政策繼續保持寬松基調,M2規模可能進一步擴大。在投資渠道有限的背景下,過剩流動性可能持續流入房地產市場,從而推高資產價格。
對此,根據行業觀察人士的預測,2030年中國平均房價可能達到當前水平的4-5倍。這一預測的真實性值得深入探討。經過系統分析可以發現,這種房價大幅上漲的可能性實際上并不存在。相反,到2030年,國內多數城市的房價將逐步回歸合理區間,與當地居民收入水平相匹配。這一趨勢主要由以下三個關鍵因素決定:
01 居民收入水平與房價之間的嚴重失衡
當前我國房地產市場價格水平普遍偏高,特別是在一線城市表現得尤為突出。以上海和深圳為例,這兩個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均已突破40倍,意味著當地居民需要耗費超過40年的全部收入才能購置一套普通住宅。即使在二三線城市,這一比例也普遍維持在20至25倍之間。這種畸高的房價收入比顯然超出了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
更為嚴峻的是,近年來實體經濟持續低迷,導致居民收入增長乏力甚至出現下降趨勢,部分群體還面臨著失業風險。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期待未來幾年房價再現過去那種數倍增長的現象顯然是不現實的。與此同時,購房者的消費行為也日趨理性,不再盲目跟風購房,而是更加審慎地根據自身居住需求和經濟實力做出決策。這種消費觀念的轉變將進一步抑制房價的非理性上漲。
02 房地產市場已經嚴重過剩
從供給端來看,我國住房存量已經達到歷史峰值。最新統計顯示,全國現有各類房屋建筑總量超過6億棟。按照每棟建筑平均容納10人居住計算,理論上可滿足60億人口的居住需求,這一數字遠超我國14億人口的實際需求。
從人均住房面積指標觀察,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已達41平方米,不僅顯著高于日本(19.6平方米)、韓國(26.1平方米)等亞洲發達國家,也超過了德國(39.4平方米)、法國(40平方米)等歐洲發達國家的水平。住房自有率方面,城鎮家庭住房自有率達到96%,其中擁有兩套及以上住房的家庭占比高達41.5%,反映出住房資源分配的結構性失衡。
空置率指標更能直觀反映市場失衡狀況。一線城市住房空置率普遍在20-25%區間,三四線城市更是超過30%,遠高于國際公認的合理空置率(5-10%)。以日本為例,其全國住房空置率為13.6%,已經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而我國部分城市的空置水平是其兩倍有余。這種高空置率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也預示著價格調整的必然性。
其實,房子嚴重過剩的直接原因就是需求端出了問題,城鎮化進程放緩導致新增需求減弱。我國城鎮化率已從2000年的36.2%提升至2022年的65.2%,年均增速從1.4個百分點降至0.8個百分點。按照國際經驗,當城鎮化率超過60%后,增速將明顯放緩。同時,人口結構變化對住房需求形成長期制約。2022年我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比達14.9%,適齡購房人口(25-44歲)占總人口比例持續下降。這種人口結構的轉變將從根本上改變住房市場的供需格局。
03 房地產市場投資屬性的弱化
這幾年房地產的投資屬性正在加速消退。自2022年起,全國房價進入下行通道,呈現出從二三線城市向一線城市蔓延的普跌特征。統計數據顯示,2022-2024年間全國百城新建住宅價格累計跌幅超過30%,其中部分三四線城市跌幅更是達到40%以上。
這種持續性的價格回調,使得房地產作為投資品的賺錢效應完全消失。大量在2018-2021年房價高位入場的投資者面臨深度套牢,投資回報率由正轉負。市場參與者行為模式隨之發生根本轉變:存量投資者急于拋售資產止損,潛在投資者持幣觀望情緒濃厚。這種預期的自我強化進一步加劇了房價下行壓力。
此外,房地產稅立法工作的持續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的加速、租購并舉制度的完善,都在改變著住房市場的制度環境。特別是"房住不炒"的定位持續強化,使得政策不再為房價上漲提供支持。金融監管部門對房企融資的"三道紅線"管控,促使開發商加快庫存去化,進一步增加了市場供應。
從國際經驗來看,當城鎮化率超過60%、人均住房面積達到35平方米以上后,房地產市場普遍會進入平穩發展期。日本在1991年、美國在2006年都經歷過類似轉折。中國當前城鎮化率已達65.2%,正處在這樣一個關鍵轉折點上。考慮到中國居民部門杠桿率已升至62%的歷史高位,繼續加杠桿支撐房價的空間十分有限。
總的來說,未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將經歷一個價值回歸的過程。一方面,過高的房價收入比需要通過房價適度回落或收入持續增長來實現再平衡;另一方面,房地產投資屬性的弱化將促使市場回歸居住本質。這種調整雖然可能帶來短期的市場波動,但從長遠來看有利于形成更加健康、可持續的房地產市場發展模式。預計到2030年,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和市場機制的完善,多數城市的房價將逐步調整至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支付能力相適應的合理區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