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售制,這場始于香港“賣樓花”的游戲,1994年以“救世主”姿態登陸內地,一舉成為房地產狂飆突進的燃料。當時,城鎮化浪潮洶涌,土地財政饑渴,預售制完美契合了“高杠桿、快周轉”的時代需求。
開發商用30%的自有資金撬動項目,購房者以期房價格提前鎖定房源,地方政府則借土地出讓金瘋狂基建反哺城鎮化。在過去,預售資金占開發資金的比重一度超過40%,土地財政貢獻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高達60%。
然而,這個“三方共贏”的模式,終究在過度透支中走向終點。2022年“停貸潮”席卷全國,300余個爛尾項目、超10%的局部爛尾率,將預售制的“原罪”暴露無遺。購房者淪為“風險管理者”,開發商淪為“金融打工人”,土地財政的狂歡,盡頭留下一地雞毛。
5月8日,彭博一則“擬6月取消預售制”的消息,又來攪動市場。這場看似“泄密”的傳聞,實則是暗部的壓力測試。
放風試探市場底線,觀察各方應激反應。開發商是否加速拋售存貨?地方政府是否突擊供地?
頭部房企的“反應”更真實。綠城、保利等頭部企業已提前囤地超600億,地方政府則密集推出“現房銷售試點地塊”,試圖在政策窗口關閉前完成最后一輪套現。
制度紅利,利好了誰。
取消預售,最直接的受益者無疑是購房者。告別“圖紙買房”“貨不對板”“爛尾噩夢”,現房銷售將風險從消費者向開發商轉移。
這本該是市場經濟的常識,卻在樓市遲到了三十年。
預售制的本質,是土地財政的加速器。通過“拿地—預售—再拿地”的滾雪球模式,地方政府得以將土地價值杠桿放大至極致。
現房銷售如同一把“慢刀子”,直插開發商命門。開發周期3個月拉長至3年,資金回籠速度腰斬,房企拿地意愿下滑。
最大的影響在于供需重構。現房銷售將新房入市時間推遲2年以上,短期供應缺口可能推高核心城市房價。本質上是用休克療法將倒逼庫存去化。
現房時代,開發商不敢囤地,市場終于回歸供需本質。這也意味著中國地產經過40多年發展,進行了新周期。新周期的幸存者,唯有人民幣玩家和NPC。憑借超低融資成本國央企、地方城投和龍頭房企,它們能以時間換空間,用超低融資貸款熬過開發周期。
至于其他玩家?要么淪為地方城投的“代建工具”,要么在債務重組中黯然退場。
取消預售,就像是中國房地產的“成人禮”。它宣告了土地財政的終結、金融游戲的破產,以及購房者主權的崛起。未來的門票,只留給少數玩家。那些仍在懷念預售制“黃金時代”的既得利益者,歷史已按下刪除鍵。
購房者會是最大的得利者,卻也將付出最大的代價。
學習強國,走進新時代
關注一下老二,防止失聯
加入星球,每篇都可以看到不一樣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