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選登
圖書館里的讀者、作者與天使
馮敏飛
廈門市圖書館集美新城館區
一
年少時,我夢想圖書館工作,可以整天看書。陰錯陽差,做了教師,改行公務員,又改行金融,沾一身“銅臭”。幸好退休后,跟圖書館良緣愈行愈深。
我們這代人,早年沒讀什么像樣的書。僥幸稱為作家,我主要寫小說,無需“掉書袋”。不知什么時候開始,我圖書館還有種望而生畏的感覺。望著那層層疊疊,似乎蜿蜒不盡的書,我想:已經有那么多書了,還差我一本嗎?
純屬偶然,我轉而寫歷史隨筆,需要大量讀史,引經據典。近些年,閱讀之風變嚴謹,百度條目也加注引文出處。我有寫小說“前科”,擔心所寫歷史細節被誤以為虛構,往往也得加以說明。出版《歷史四季》的時候,責編建議索性改成“輕學術”風格,即不僅在正文交代引文出處,還得加注版本信息。這可苦逼了!因為我的引文五花八門,大量轉引,甚至有些出自網上。網上文本差錯多,有的學者著作也存在注釋錯誤。對于出版社來說,引文差錯是他們質檢的重災區。責編生怕出錯,要求我提供原文拍照。《歷史四季》好不容易折騰完,接著寫《中興史話》這幾年,我主動校核每一條重要引文,并附上原文圖片。
我家已將客廳改書房,主要藏書從文學變史學,但仍不免“到用時方恨少”。比如我買了夏曉虹編《梁啟超文選》,上下兩大卷,但我要的篇目偏偏沒選。這書有選《清代學術概論》,可它又偏偏將我所需關于魏源的評價刪了。我查曾國藩鼓勵他弟弟“克城以多殺為妥,不可假仁慈而誤大事”的家書,在一個圖書館找中華書局版《曾國藩全集·家書》,連查四五遍,怎么也不見。抱著試試的想法,到另一個圖書館查岳麓版,一翻就有,原來堂堂中華版《曾國藩全集》實際上也是選集。我要查核的書,還涉及《四庫全書》及《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四庫禁毀書叢刊》《四庫禁毀書叢刊補編》《近代中國史料叢刊》等等,那是我再怎么節衣縮食也買不起的,不得不多跑圖書館。
廈門大小圖書館的書目,在網上統一檢索。我在家里先查好,書在哪個館,索書號多少,打印好單子。通常,我一次出行跑兩三個館,查核一二十條,甚至更多。一早出發,先公交快線,轉地鐵,到市圖集美新城館區。有時,圖書館還沒開門,但門前已排起長隊。有些人為了躲那斜照長廊的太陽,以布包或者充電寶之類替身。我拍了照發朋友圈,感慨:“誰說現在沒人讀書!”
圖書館一開門,午晚相繼。新城館區完成,乘地鐵加公交到集美區圖書館,然后地鐵加步行到廈圖中心館,最后地鐵回家,剛好轉個大圈。出門時,跟老妻戲言:“我上班去了!”回家則報告:“我下班啦!”
海上觀金門
“退休的人了,還跟小年輕一樣!”老妻嗔道。“又不是沒錢吃飯!”
老妻知道,現在圖書館經常座無虛席,主要是小年借以輕復習功課。殊不知老年人自有其樂,誠如郭嵩燾所言:“少年豈識老人歡,但得佳詩勝做官。”現在流行一種“老干體”詩,恐怕就出于這種心態。不過,我并非以文為娛。央視網2024年度書單給拙作《歷史四季》推薦辭:“跳讀封建王朝興盛衰亡,創造性解讀歷史周期率。”我覺得這話頗鼓勵。茨威格說:“一個人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生活的使命。”我年富力強時,忙于“稻糧謀”,寫作像“地下黨”,只有退職后才敢大張旗鼓……
幸好我一退二線便隨女兒遷廈門,這里的文化氛圍讓我驚艷。初到乍來,時值拙作《危世圖存:中國歷史上的15次中興》出版,不僅市圖,廈門大學嘉庚學院、廈門醫學院的圖書館,也邀請我去講座。初到一個圖書館,我會檢索一下,看那里收藏了幾本拙作,頓獲一種親切感。從網上偶然搜索到天南地北某圖書館有推薦拙作,也會讓我感到知遇……
圖書館,似乎替代了我原來的“單位”。
二
20來年前,為了寫小說《兵部尚書佚事》,尋找明末詩妓景翩翩的《散花吟》,專程到省圖書館查《列朝詩集》,不僅如愿以償,復印還免費。我感慨不已:“當今社會服務,圖書館最好!”隨后,從三明到廈門,各圖書館不時加深我這印象。
廈門市圖集美新城館非常漂亮,像羅馬大教堂,高圓,但更明亮。第一次步入,我立即想到著名作家博爾赫斯曾說:“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這圖書館的建筑設計,是否懷有這樣的初衷?
我主要查閱古籍,集中在五樓。一邊是參考文獻、方志文獻、閩臺文獻與工具書等。咨詢臺工作人員輪班,我最常遇到叫劉東方。最近幾個月,隔三差五,且多返工,可她不厭其煩,熱心如初。見我單子上列有準備到中心館查的書目,她主動幫我一起查,如果這有,就省得我再進島。謝杰的《虔臺倭纂》,在《海上絲綢之路文獻集成》叢書,可那有200多冊,我不知究竟哪一冊。她便開櫥,先查后補單。到中心館普通古籍館查《李鴻章全集》,由于我事先功課沒做細致,連跑了三趟。同一張單子上還有《曾國藩日記》,工作人員郭丹云告訴我那在二樓開放架,并指了那書架的大概位置。我先查閱《李鴻章全集》,她有空了,上樓將兩本《曾國藩日記》取下來遞給我,說:“我看你跑幾趟了……”
去最多是集美新城館五樓的古籍文獻館(即廈門市古籍保護中心)。那是個單獨區域,外面大廳,一側幾十個書櫥,兩張四方桌供閱讀,一臺電腦供數字閱讀。另一側工作室,也有一張閱讀桌,里面還有書庫,那密藏著民國以前的版本,進出隨手將重門緊閉。那里面取出來的書,毛邊紙薄如蟬翼,封面有蟲蛀小孔。據統計,2024年度,他們共接待讀者查尋144人次968冊(件),其中我12人次405冊次,笑稱我“大客戶”。
雖然走進了海量的古籍書庫,但如果沒有工作人員熱心而又細心服務,仍可能大海撈針。查蔡襄《論兵十事疏》,我誤記為《忠惠集》,一卷卷一頁頁一行行,看得兩眼昏花,卻一無所獲。另一位工作人員曾怡靜幫我查古籍數據庫,才發現在《四庫全書》第1090冊《端明集》。有些書,我絕望了,準備放棄。小曾叫我把單子留給她,讓她有空時慢慢找,果然失而復得不少。袁崇煥到前線,聲稱:“不肖在寧遠,長安可高枕而臥也。”這話很能體現袁崇煥的性格,揭示他最終悲劇的部分根源,因此我很想用原文。可是,廈門市圖書館系統沒有《袁崇煥集》。曾怡靜變通一下,從《黃尊素集》查到,并拍照給我。
每每感動之時,我想到李玲玉演唱那首《天竺少女》:“是誰送你來到我身邊,是那圓圓的明月……”不過,我指的是書,而送那些難尋難覓之書到我身邊的,是圖書館工作人員。
三
我在小說《京城之戀》后記中寫道:“不再想寫什么才子佳人的風流韻事,甚至不再想為什么顯赫達聞人物樹碑立傳,而只想逼近本真地再現一個普通男人那不愿被束縛的靈魂”,“我總覺得可以柳永詞本身為素材寫個好小說,可以像考古學家根據骨骼化石復原生物的狀貌,復原其血肉與靈魂。”我認為一個古代文人最真實的靈魂,不在別人寫的墓志銘之類,而在于他本人的作品當中。他們的作品保存于圖書館,也即他們的靈魂永存于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熱情服務,讓其復活,栩栩如生再現于讀者的眼簾。
在文學巨匠面前
有天偶然談及圖書館的工作,我羨艷說:“圖書館工作多好,這么優雅的環境,與這么多智慧的靈魂為伍……”
陳紅秋聽了,驚叫道:“真是的!我們館長,好像說過一句類似的話……”
她一時記不起那原話,但還是被突然喚醒某種潛意識,讓她隨之有些不安。我大致猜到那話的意思,聯想到博爾赫斯那句話,連忙安慰說:“他們大都是善良之輩,他們在天之靈,肯定會庇佑你們!”
圖書館是讀書人的精神家園。對于作家來說,圖書館是他們魂歸之所。那么,對于其職員呢?
我想,他們該是翩然穿梭于古今中外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天使。
(圖片均為黃麗忠攝)
作者簡介
馮敏飛,福建泰寧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歷史小說《兵部尚書佚事》《京城之戀》《孔子浪漫史》,散文集《人性·自然·歷史》,隨筆叢書《歷史四季》(全4冊)等,傳記文學《此去歸何處:古人退休生活傳》即出。
Dragon Boat Festival
新時代 新閱讀 征文啟事
HAPPY 2025 NEW YEAR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